时光像有一双无形的手,改变了福州城市的模样,改变了福州人们的生活。
但岁月易老,回忆难销。在福州有这样一批老品牌,见证了一辈人的生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印迹。
他们之中有的已被时光浪潮淹没,消失;有的却历久弥新,生命不息,让我们忍不住缅怀那过去的时光......
记得小时候,外婆家就有一个。外婆坐在缝纫机前,踩一脚踏板,手拉一拉,呜呜唧唧中给家人做出一件件衣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闽江”牌缝纫机厂达到鼎盛时期。在每人每年只有14尺布票的年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缝纫机也就成了当时结婚必备的“三大件”之一。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闽江”也不复重现了。
你还记得二十年前,你家是什么模样吗?老旧的沙发,藤椅,毫不起眼的铁架,上面放着当年最贵重的家私——电视,而且还是福日牌的。有这么一台电视,在那时,是多么让人艳羡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家电企业,福日电视曾经是福建电子行业的一面旗帜。1994年,福日彩电产销量突破百万台,当时它与熊猫、金星、牡丹并称中国彩电的“四朵金花”。
老福州人家家户户应该都有这样一个保温瓶吧!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闽江牌保温瓶因为质量好,由东南亚市场扩展到英国、德国、比利时等国,出口量仅次于上海。
1975年7月,保温瓶生产从福州市玻璃厂分出,成立福州市保温瓶厂。1980年起,闽江牌5号瓶胆在全国46家保温瓶质量评比中连续6年获第一!要知道早期工人们都是用吹管吹玻璃瓶胆呢,那质量杠杠滴!
1959年,福州市香料厂开始生产牙膏,好多现在四五十岁的福州人都有用牙膏皮换麦芽糖的记忆吧!1984年开发了“一见喜”药物牙膏,后来该厂还生产了“九二O”牙膏、去结石牙膏、片仔癀牙膏、儿童牙膏等品种。当年,许多老福州的一天,就是从端着牙杯,用“一见喜”牙膏刷牙开始的!
早在1978年,福州市手表厂就从香港购进电子生产线1条,开始为港商来料加工电子表,并少量生产“福表牌”电子表,到1984年,一年就生产了41万只!
早期发条的机械表,价格都很高,特别是上海产的手表,往往要100元以上,当年是一名普通工人两三个月的工资。而后来出现的电子表只要五到十元钱。当年,好多福州孩子第一次拥有自己的手表,就是这种“福表牌”电子表。
老福州人的厨房应该常常见到罗星塔牌味精的身影。福州味精厂建于1957年,上世纪80年代是福州味精厂最辉煌的时期,当时的“罗星塔”牌味精在福州也是家喻户晓。
2009年福州味精厂搬离了工业路,也宣告工业路告别“工业”身份,想当年这里聚集了福州保温瓶厂、玻璃厂、灯泡厂,搪瓷厂.....昔日道路两边林立的工厂,已成为“老福州”的记忆。
福州人下厨,什么都要放一些福建老酒。或是将蛏插在老酒里炖,或是在捞化、线面出锅的时候淋上老酒,啧啧那叫一个香啊!连世界冠军林丹都说好!
“福建老酒”历史可悠久了,始创于清乾隆年间,早在一九五七年就被列为福建省名酒!因其风味独特,“开坛香万里,洗瓮醉千家”说的就是它。
“美且有”糕饼店,是许多老福州心中,好吃点心的代名词,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 是一家150多岁的老字号糕饼,一些老福州人,还常常转大半个福州城去“追味”。想起当年馋人的猪油糕两毛钱一块,那时的两毛钱,可是当年一家人的饭钱!
在鼓楼区温泉街道办事处温泉村,名为“古三座”的澡堂,据说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称得上是福州最古老的澡堂之一。至今仍有许多老福州慕名前来参观,顺便洗一洗这里的“金汤”。
温泉村的老人说,几十年前的古三座是露天大池子,当时有一个“日男夜女”的不成文规矩:白天专供男人洗澡,晚上则是女人的天下。到了傍晚,妇女们都会准时在澡堂门口排起了长队等候,如果到了时间而澡堂里还有个别男的未洗完澡,女人们就一窝蜂地拥进澡堂,吓得几个男的穿了裤衩就跑。
从清乾隆55年(1790年)创办,历经两百多年岁月沉浮。当年的回春一度辉煌,有‘北同仁,南回春’的美称,清末民国初,该店年营业额就可达十几万元,纯收入超过5万元!
当年,药店内还有鹿园,每逢割茸,必定引来众人围观。时至今日,回春药店早已融入南街,成为南街历史文化厚重的组成部分。
肉松配稀饭一定是不少福州人的大爱吧!肉松创制人林振光(小名鼎鼎)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闽侯上街人。因家贫,来福州当兵,后学厨,最后进入刘府当家厨。
一次,在烹煮方块肉时,因煮得太烂,不得已就试着将肉的筋膜、油等剔去,加上特别调料,焙成条状肉绒,勉强端上桌去。不料刘府人食后非常满意。于是林鼎鼎不断加以改进,使之成为人人喜尝的名牌产品而流传下来,就是现在的鼎鼎肉松和鼎日有肉松。
说起福州,怎么也绕不开福州鱼丸。慕名来福州的游客,总少不了品尝品尝“虾油味”十足的福州鱼丸,名气最大的就数永和啦。
永和鱼丸店由福州人刘二俤于1934年创办。上世20年代,刘二俤学会了打鱼丸技艺后,去台湾发展,他曾在台北永和县一家小吃店打工。30年代初刘二俤回到福州。在家里做好鱼丸后挑到三坊七巷,用调羹在小碗里敲动,发出清脆的响声。1934年他在塔巷口开鱼丸店。为纪念他在台湾永和县的经历,称“永和鱼丸店”。
始创于光绪年间的耳聋伯元宵,在创立之初并没有店面。当时元宵是福州老百姓观看闽剧时喜爱的小点心,耳聋伯便跟着戏班子肩挑担卖,走街串巷。
解放前福州人也穷,可以吃的东西少,点心之类的更是稀有。那时候桌面上没有碗,碗都是客人自带,元宵一下锅就有客人拿着碗等着。这个百年老字号传统小吃无意间记录了福州城的往事,无意间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历史。
“聚春园”始创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坐落于福州东街口,它可是是福建省现存年代最悠久的历史名店,福州招牌菜的“佛跳墙”就源于聚春园!历史上的聚春园那是达官显贵、商贾名流会聚之所,聚春园的楹联“聚多冠盖、春满壶觞”就是当年经营盛况的写照。
来源:海峡都市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这里是交通906,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