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授权于小十九公众号,
未经允许可转发不可转载。
前些日子回老家办事,办完两天都在家里可以助跑翻跟头的客厅里瘫着,或在我那“十万平米的大床”上做白日梦,贼爽。
小时候不觉得自己家大,一百五十平带个阳台,四五线城市一般夫妻5000左右月收入是可以贷款负担起的。我老爸老妈是本分但极其勤奋的老实人,前半辈子都在照顾弟弟妹妹和还房贷中度过。作为思想传统的中国人,他们的投资理财只有一项:买房;年轻时做的最潮的事就是敢贷款——贷款买了几套当时规划的未来商贸中心的房子。但是,房子从交款到真正拿下房产证等了大概十年,所以家里很是清贫了多年。这对我的影响是从小对房产执念不大甚至有些反感。我觉得一家人在一起才是家,这最重要。房子有,锦上添花;没有,就租。
然而后来,还是得益于爹妈早年拼命攒钱完成的房产投资,我才有机会去香港住“豪宅”。
大学毕业后去香港深造,首先要解决住的问题。我爸说,你已经大学毕业了,应该有独立的社会能力,你去香港的一切事宜,自己去做。所以申请是DIY,通行证过关报到找房子办各种手续全是自己硬着头皮上。这在留学生中很正常,不知道为什么大量的影视作品里,留学生的代表形象就是挥霍无度、自理能力为零的各种二代。至少在我接触的留学生中,家里很有背景有钱的人也是学习努力、生活技能满点的。
和同学一起找房子,中介广告栏满目皆是“千尺豪宅”海景房,中介小姐随便推荐的也都是这种,我还特别纳闷自己看起来很土豪吗?后来发现不对,这个千尺不是千平方米的意思。一换算,一千尺大概100平米。然后我就更纳闷了:100平米也可以叫豪宅吗?这要有多豪?全部贴金镶钻的?在我这个土味留学生的粗泛印象里,香港是很发达很好的地方。当然现在我还是这么认为。
看了许多千尺“豪宅”后,我一点要求和脾气都没有了。原因如下:一,全都没有阳台。我港的民居,不管外凸还是内置的,衣服都甩干晾屋里;二,不隔音。几个同学一起合租,别人嚼口香糖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于是我基本待学校不回家,睡觉也戴着降噪耳机);三,下水管道极细。下水口不能允许任何潜在堵塞物。
一开始,我预想可以和和美美过过小日子、小清新地享受生活,这一下,房子预想被全部打碎,重新整合为:干净、基本设备齐全、比较安全、房东不烦人就好。
看房过程中,内地如上海这边的中介,会有电瓶车或者小汽车载着跑来跑去,然而在香港,完全用腿和地铁完成;期间签订的合同,竟是用使用过的纸背打印的。我当时想,这会对合同有影响吗?后来发现很多地方都这样,这种情况也体现在很多生活细节里。到港第一天下大暴雨,我路痴找不到中介处,有点娇气又有点怕社交不想给中介打电话,于是明明显示就一公里,我还是拦了一辆的车。去过香港的人都知道那里的车贵,上车后说了地址,司机大叔眼带责备的用港普说:打车去这里太不划算啦,你可以走走路就到啦!后来我在台湾也碰一位的车大叔,我要去桃园机场,他说打车去太贵了,于是把我送到机场专线的公交站让我坐很便宜的专线去。不知为什么,现在想想还会有点说不出来的感触和感动。
几经比较,最后和同学定下一套千尺“豪宅”(房间如下图),三人合租。然后开始了学校和“豪宅”间两点一线的求学生活。因为我有些跨专业,学习压力就更大,每天都是“图书馆是我家”:8点出门去学校,11点从图书馆回去睡觉。一开始还觉得自己超努力,都快感动哭,天天加夜宵犒劳自己。后来不得不认清,这一切,都是还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