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奶粉钱”在中国或许并不是句玩笑话。香港NGO“全球化监察”在近日发布的报告《榨干榨净——奶粉公司把牟利凌驾科学》中指出,在英国、法国和德国,哺育一个婴儿的成本每个月大概占父母月薪的1%-3%,而在中国,哺育成本占月薪的15%-40%。
根据报告的调查数据,在美国、英国、中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的父母每个月在配方奶粉上的支付是全球最贵,分别是304美元和286美元;而英国父母每个月平均只在配方奶粉上花费82美元。
不过事实上,这些价格相差巨大的奶粉其实大多来自全球最大的六家跨国公司:雀巢、达能、美赞臣 、雅培、美素力和亨氏。他们在不同的市场采取了不同的营销策略和定价。比如达能旗下的爱他美白金版1段,在英国、德国和中国均有出售。在英国,该产品每800克售价是13英镑(约17美元);在中国则是一罐900克的奶粉售价365元(约55美元),是英国价格的3倍。
在2008年“三鹿事件”之后,“同粉不同价”的现象在中国已经成为畸形的常态,消费者的恐慌心理让进口奶粉的售价从100多元一路飙升至两三倍的全球最贵。
而央视一项调查报道指出,目前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原辅料都是全球化采购,无论国产还是洋品牌,生产成本和品质水平相差并不大,原装进口洋奶粉的报关价一般在50-60元之间,加上税和运费最多也就70多元。至于配方升级,所增加的微量元素摊薄到每一罐奶粉上,对于成本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
在中国,进口奶粉引发的“全球最贵奶粉价格”所造成的高额利益,催生了国内奶粉市场的诸多怪象:品牌数量巨大,鱼目混杂、概念难辨。据统计,市场上在售的婴幼儿奶粉品牌数量一度达到惊人的2000多个,其中不乏穿“洋马甲”、只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假洋品牌。在国内销售的所谓澳大利亚奶粉品牌50多个和新西兰品牌100多个中,80%的品牌是贴牌生产。
在这个混乱的市场中,为了提高售价,厂商纷纷造出了冠冕堂皇的销售噱头,比如将同质化的奶粉划分为三六九等,拼原装、拼产地、拼配方、拼功能,包装出高端、超高端的营销概念,营造出“以产地论优劣”、“以价格论品质”等一系列“高价陷阱”。
与此同时,渠道失控,层层加码、也对奶粉涨价推波助澜。有业内人士透露,每售出一罐奶粉,经销商都要获取几十乃至上百元不等,哪个品牌分出的利润多,促销员就大力推荐哪个品牌,无论品质优劣。
这也正是配方注册制实施的意义所在。通过这一“史上最严”的整肃,大力整顿婴幼儿奶粉乱起名、乱标识、忽悠消费者的现象,清走了一大批过多过滥的婴幼儿奶粉品牌。申万宏源的一份研究报告估计,将有3/4 不符合新规要求的品牌退出中国市场,清理让渡出的市场空间将达到200亿至300亿元。
来源:界面新闻
最受华人欢迎的香港资讯平台
搜罗香港万象,只为精彩呈现!
知晓香港事,关注香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