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实现云架构数字化校园建设后,如何显效?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作为变革应用的技术工具,必须定位于教育教学,不融入课程领域,不与常态教学对接,再先进的技术都延续不了多长时间。因此,在“技术”与“教学”中寻找契合点。
(一)课堂“翻转”,实现课堂教学新模式
传统课堂是学生依据课本或纸质导学案进行预习,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听讲,现在我们的每间教室都有云终端,师生可以互相学习、交流。教师把整册知识点以小课题长作业方式发布在平台上,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进行探究,把学习成果、疑问上传。这样,教师在课前就收获了第一手资料,教师的教学过程不再是程序化讲解,而是实施了“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有效教学。经过总结提炼,我们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
课前,教师开发课程,包括录制微视频、教学课件、编制导学案,学生观看微视频、学习教材、做导学案等,把这些内容上传学习平台。课中,主要由三个教学环节组成:一是基本认知建构环节,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展示课前学习成果,并提出学习中的疑问,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决疑难问题。课后,学生反思改进学习,有针对性的与教师互动交流。
这不仅有思维方式、教与学等观念的变革,还提升了教与学品质。教师不再以原有的课程来教学生,而是心中有学生再开发课程,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多彩且积极热烈的景象。
(二)融合创新,改变“教”的方式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因此我们始终把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始终。坚持“创新应用项目引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实践策略,以突破教育发展瓶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导向,不断确立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创新项目,以项目实施引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1.教师人人有空间,云平台实现“师师通”
“云架构”环境下为每位教师开通了个人空间,创建了教师线上线下随时交流的备课、教研模式。
从单打独斗到网络化集体备课、协作共享。我们的备课流程是个人初备(形成初案)→集体研讨(修改调整)→个人补充(二度设计)→教学实践(先听后上)→课后反思(行为矫正)→再教设计(存入云平台)。也就是说,在集体教研时,主备人先根据自己的白板课件,进行15分钟模拟讲课,组内成员发表修改意见,主备人再次修改,将定稿后的白板课件发到“云存储”资源整合平台上。教师结合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和不同的课型形成个性化教案,从而呈现个性化的课堂,真正实现我校“一人一品”的课堂教学模式群。上课时,老师不用带电脑了,上课前课代表打开教师的课件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课了,若有学生对本节课有疑问,打开云平台可以再复习,这样使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信息化技术优势转化为教师发展优势,创新“跨越时空”的网络教研。我校利用数字化平台,实现了教科研全程网络化管理。该平台有效整合了教科研的常规管理、课题管理和教科研资讯管理。为此学校搭建了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团队式网络教研”框架。教师可以借助在线学习、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等方式提升自己,教学实践中大量应用高清网络录播系统,实现了异位评课、错时反思,我们还与俄罗斯等国家,香港、台湾、深圳、厦门、全国各地的名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合作关系,大大加快了教师从优秀到卓越的进程。
学校通过开展网络备课、网络研修、网络交流、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等活动,实现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一课一名师”活动,我们以这次活动为契机,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我校认真开展这项活动。我校有32名教师荣获“市级优课”,获奖数居全县第一;全县有6名教师荣获“全国优课”,我校就有4名教师获此殊荣。
2. 创新应用“数字化”教学模式
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围绕着“办什么样的学校? 培养什么的人? 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本源,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基于“云架构”数字化环境下,实施课堂教学创新工程。学校倡导教师把“一人一品”的教学模式与“云架构”下学习方式结合,并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不仅课堂实现了有线、无线网络化,而且不同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创新出了许多教学项目。
数字故事---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单词的兴趣。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感到词汇识记困难,遗忘率高,词汇的灵活运用较弱,机械的记忆占据学习的主导地位,学生逐渐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开展了运用英语数字故事学单词的教学研究并实施落地。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词汇,而且也能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真实的、自然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有效地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有效地解决了学生不善于通过语境猜测词义的问题,解决了教师重词汇的字面意义,轻词汇的文化内涵的问题。数字故事使得教学手段从“粉笔+黑板”到“计算机+大屏幕”,教学方法从“填鸭式”到“互动式、启发式”的转变得到了更加具体的实施。
每年英语节,我们都进行数字故事制作比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学习体验过程和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用数字故事学习单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桓台县英语单词记忆大赛中,全县一等奖42名,我校有36名,并且囊括了全县前12名;2014年中考我校英语平均分位居全市第一。数字故事的应用我校也在“县教学工作会”、“县英语教学研讨会”作了典型发言,在全县进行推广应用。今年的市第五届科研成果评选中,此课题荣获二等奖。
几何画板----构建数学数字思维。教学中老师用粉笔、直尺、三角板和圆规等工具在黑板作图,画出来的图被固定化在黑板上,不能动态描述图像的运动、变化规律,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理解,有一种“被强迫信服”的感觉,而用几何画板画图可以满足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图形变换、几何建构及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等需要,将抽象的表达式图像化,复杂的几何图形直观化,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数学,把“枯燥”的数学兴趣化。
微课----实现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小技术,大用场。基于已有的信息技术应用实践经验,我校2013年就启动了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通过专家培训指导,研讨交流评选, 2013年、2014年市“爱书人”杯微课程大赛,我校任课教师全部参与,上传微课程作品400余件,覆盖各学科。比如,谷歌地球(google earth)在地理课中的应用,它可应用于《大洲和大洋》教学中,还可以用于总结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等,它是一个三维模型,让地理化“不见”为“可见”,化“静”为“动”。郭凯老师用白板演示“谷歌地球“,把初中地理一些相关的知识点做成了微课,(展示微课:《地球和地球仪》一节中难点时所应用的谷歌地球网格线功能。理化生实验操作全部做成了微课挂在了eClass平台上,供学生随时随地的学,这些都为“翻转课堂”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支撑。
对微课的研究,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崔佃波老师荣获市特等奖、省一等奖,田丽君等20人获市一等奖,任娜等20人获市二等奖。
(三)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深度学习,改变“学”的方式
创新教学项目引领教育信息化发展。几年来,我校运用了eClass、敏特英语自适应测评系统、探究仿真实验室、动漫教学等教学系统,还有于大海老师自己创建的网络作文网站。 为了更好地实施一对一网络化学习,先后聘请了黎加厚、金陵、香港的黄博士、市电教馆的王迎军、李绍杰等对老师进行了培训。
我们建立了8个“一对一”网络教室,成立了6个科研项目组。依据学科特点、兴趣爱好,成立虚拟班,由科研项目组的老师任导师,由点到面引领学生走进一对一学习。我校2400余名师生一人一账号,一人一个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在保证每个学生每周至少2节课的基础上,课余时间所有资源全部开放,让班班成为互动课堂,让一对一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常态,使学习、交流成为随时随地的行为,真正实现“生生通”。
初一初二美术课都在动漫教室上课。学生利用数位板进行创作,通过插画、漫画、甚至动画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尹群老师执教的《服装设计》综合运用奇奕画王、Artraga中“加载新的描绘对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描绘,而不用纠结人体基本比例失调的问题。2014年在全国NOC大赛中,我校4人参加,2人获一等奖。我校作为的首批动漫教学实验基地承接了全市的动漫教学培训会,任的报告。
eClass平台把传统课堂无法涵盖的内容在网上教室发布,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材料。学生先个性化学习,教师再个性化地进行指导,老师给予孩子需要的帮助,兼顾不同能力和学习进度的孩子,把教学过程由原来的教—学,转化为现在的学—教,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eClass平台看教师的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把传统实验和仿真实验相结合,解决了一些课上耗时较长、不易分组或容易造成元件损坏危险的实验问题。比如:在复习电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分析电路故障时,我们让学生通过仿真实验自由连接电路,有的学生会故意把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两端,或故意把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然后观察现象。这样的操作在普通的实验操作中是不允许的,但我们通过仿真实验却让孩子们加深了对电流表特点的理解,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
走进我校于大海老师自己创作的网络作文教室,学生们在这里自由谈论。打开学生自己建立的青春校园网站,可以看到全校每一位同学的文章,打开一个学生的网页,可以看到学生的个人文集。家长也可以登陆青春校园网,参与到学生的写作之中。
信息技术模糊了课堂内外的界限,拓宽了课堂教学时空,使学生实现了泛在学习和移动学习,就是说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信息,随时随地获得资源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反思、质疑、分辨能力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