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万州人们都会说
万州,一座让人眷恋的城市
万州,一座流连忘返的城市
万州,一座年轻的城市
万州,一座......
正在消失的城市
这些年来
万州的城市建设如火如荼
在高楼大厦崛起
交通路线日益通畅的时候
有些东西却也在慢慢消失……
三峡成库前的十七码头石梯是万州码头的一大标志,上百级台阶往往使老外和本国平原地区来的人望而兴叹。
万州三石(盘盘石、草磐石、千斤石)也是长江万州港的地理标志。下水客船每到千斤石即鸣响进港汽笛,于是,港口接船的、上船的、做各种生意的,立马忙乎起来。
万州港客运大楼修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下是老客运站大门
一马路:民国十五年(1926)初建为泥结碎石路面,此路为万县开埠后修建的第一条马路,故名。
二马路:二马路建成后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多家银行都在二马路设有办事处,被誉为“万县市的名片”,其繁荣景象和商贸中心地位,持续大半个世纪,直至20世纪末。
三马路:胜利路建成后,三马路又成为连接水运码头和通往川北、陕南的咽喉通道。由于区位优势独特,车流如织,曾引起很多商界人士接连开发与扩建。
新大桥
天生桥
驷马桥
陆安桥
福星桥
补锅以前是街道手工作坊的一门职业,按锅的品种来决定工程的不同。有专门补铁锅的,有专门补搪瓷器皿的,也有专门补铝锅水壶的。大师傅可以“通吃”,样样“拿得起,放得下”。但随着生意萧条,现在已经慢慢消失在城市里,菜市场的角落还能遇见吗?
以前的雨伞坏了,第一时间不是想着要新的,而是想着找修伞师傅,能修就修。万能的修伞师傅总能让雨伞起死回生。但是现在,坏了的雨伞随手就扔,渐渐没有修理的必要,修伞师傅也跟着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一个煤炉子烧一锅开水,一根板凳,剃一个头两块钱,绝不多收,师傅手艺好,平头剪得那叫一个顺,如今已被各种高消费的理发店替代了。老师傅的手艺也没人愿意去学!
“磨剪~~刀,菜刀~~~~",长吆喝似乎总会或近或远的响起。老大爷扛着一条板凳,上面有磨刀石,齿轮什么的,看他拿着菜刀在磨刀石上哗哗哗的来回磨着,不一会儿菜刀就像新的一样了?而现在有几人还需要磨刀?
放大镜、酒精灯、镊子,还有灵巧的手是他们的兵器。小作坊里凝固了他们的人生画卷,见证了时间的游走。现在大家都有手机了,戴表的也越来越少了!那些高档机械表和电子表,修表匠也修不了!
焦黄色的糖浆在两根竹签签儿中间拉起长长的丝~浓浓的麦芽糖香味慢慢散开,舌尖尝到的是丝滑润泽的香甜滋味~吃拉丝糖的乐趣便在于此,每次看到搅搅儿糖老板搅的时候都好想自己也去搅一哈!
“爆米花儿了,又脆又香”小时候最爱看的节目之一—爆米花,回去拿点自己屋头的米,放在黑色炉子状的“炮筒”里,“炮筒”在火堆上面转,一会儿就会听到“砰”响一声,白花花的米花儿就哗啦啦的出来了,一个个白白胖胖的,简直香惨,可是如今已经很少见了,真的好怀念!
也是和爆米花差不多的机器做出来的,把玉米倒进机器里,不一会儿出来就变成一节一节的空心管子,甜甜的、香香的、脆脆的...小时候的必备零食,一节一绵一绵的吃,半天都吃不完。
竹签子悠悠地转啊转,竟然转出了一朵朵白云,甜甜的,软软的,放学后买一根,再也没得那么甜的零食了,现在也有卖,形状和颜色都变得更好看了,但是再也没有童年的感觉。
小时候上学放学必买,一是因为便宜,二是因为好吃!小袋一角,大袋两角,在袋子的一个角边边咬一个小口子,慢慢吸允,就是普通的糖+水冻起的冰块儿~偶尔一些有色素,不知道为什么只有那么爱吃了,但现在已经完全销声匿迹了...
老家的水井
打出来的水凉爽甘甜
小时候渴了都争着喝呢
旧式木质洗脸架
上面搭毛巾,下面可以放好几个盆子
一家人围在一起洗脸、说话
很温馨的回忆呢
挑水用的扁担
现在几乎家家都有自来水
90年代,农村人家盖新房
在家里放这样一个摆钟很流行
像大户人家一样
现在人人有手机,也不需要钟表了
相镜子
老式装照片的镜框
里面都是满满的回忆!
很多老人都喜欢用来放置杂物
做针线活必不可少此物
农村人家里来客,必坐八仙桌
城里人家极少用八仙桌
因为八仙桌比较大占地方
有人说,那些见证
一代又一代人生活的老地方
总有着难以割舍的回忆和情感
但是,城市总需要向前发展
新时代的到来
旧时代退出舞台也成必然
这是生活必须要我们做出的选择
图源:李永鑫
万州
是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
也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城市
来源:综合药都时空、万州城建档案馆、网络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发布便民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