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材料思想最初发端于针对“负折射”理想实验的物理实现。1967年,前苏联科学家维克托·韦谢拉戈(Victor Veselago)提出,如果有一种材料同时具有负的介电常数和负的磁导率,电场矢量、磁场矢量以及波矢之间的关系将不再遵循作为经典电磁学基础的“右手定则”,而呈现出与之相反的“左手关系”。这时电磁波的玻印亭矢量的方向与波矢方向相反,即相速度与群速度方向相反。这种物质将能够颠覆光学世界,它能够使光波看起来如同倒流一般,并且在许多方面表现得有违常理的行为,例如光的负折射、“逆行光波“、反常Doppler效应、倏逝波放大、无像差透镜效应、以及负Cerenkov辐射等等。然而,众所周知,同时具有负介电常数和负磁导率的材料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因此,Veselago的预言未能得到科学界的重视。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英国物理学家Pendry提出了实现低频负有效介电常数和负有效磁导率的金属线(wire)及开口谐振环(Split ring resonator, SRR)周期性人工材料模型,使实现左手材料成为可能。这种金属线和开口谐振环可以认为是“人工原子”。这一设想于2000年被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Smith课题组利用简单的实验进行了验证,演示出微波波段负折射行为。左手材料的成功促进了超材料研究设想的形成,昭示人们可以在不违背基本的物理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利用人工设计的“原子”,获得与自然界中的物质具有迥然不同的超常物理性质的“新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