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了,我上个月底连续两周都没有更新,就中间发了个广告,其实我这段时间是去香港玩了。之后六月一号到六月五号五天时间更新了三篇,每篇都在五六千字左右,那是我回来了比较闲。所以说不用催更,我有时间了我肯定会写,要不更新那就是真没时间,催也没用对不对。所以说更得快了就慢慢看,更得慢了也不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佛系看文,吼不吼哇。
今天更新这一篇,一个是想写一写这次去香港的一些见闻心得,也算是给自己在香港的日子一些交代;另一个原因就是又有客户买了我的次条广告,头条怎么得写点东西吧,老用旧文章凑也说不过去,那我就写一篇吧。广告这个事吧,我以前也说过,金主既然肯投我,那就是对我的肯定和支持,咱不用买产品不用投资理财,好歹也贡献点点击量嘛。毕竟金主买了大浪淘沙的广告,就相当于我从更新公众号这一劳动中获得了收益,也就可以相应的减少从其他劳动中获得收益的时间,从而把更多时间投入到更新公众号这一劳动中去。毕竟同样是挣钱,我从公众号的广告中挣,读者们也能看到更多文章,对大家来说也是有好处的嘛。
以前我公众号接广告很谨慎的,一定是要那种特别特别软的,你们都看不出来是广告的广告;等到那次封号之后才觉悟到,真蠢啊能变现赶紧变现啊,说不定哪天号被封了一根毛都落不到。我现在是什么广告都接,不看文案,不挑活,随便发,。以前我就是这样:“我就是饿死,吃不上饭,也不做你这个比砖头还硬的广告!”现在是:“小钱钱,真心甜”。
言归正传,我2013年-2014年在香港读书,14年12月毕业,不过我们8月份就没课了,正好房租到期,就回来找工作了,算起来已经小四年时间了。我对于香港还是充满了怀念与好感的,主要你如果不与本地人打交道的话,这座城市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有着发达的公共交通、世界各地的特色美食、琳琅满目的文化展览,除了住的地方小了点,是非常非常适合居住的(养老更合适,香港的医疗水平世界领先)。毕竟是北方人,我在香港的时候就喜欢爬山下海,看过我之前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我还加入了一个远足社团。基本上香港这些有名的山河郊野公园我都去过,随便放一点我拍的照片:
一般来说有山有水再加上天气好,生活质量不会查到哪去。但是我时刻提醒自己,我毕竟是一个来客,我是花着父母的钱来香港学习生活的。香港本地人的生活,未必如风景这般美如画。下面几张图事著名的“海上贫民窟”大澳渔村:
虽然网络上所有有关大澳渔村的介绍都是香港著名旅游景点,但是这个景点是建立在“匮乏”与“猎奇”的基础上的。住在这里的人,古代叫做“疍户”,现在香港称他们“蛋民”。疍户,是历史上代表性的贱籍,贱籍世袭,不得改变,属贱籍的堕民社会地位很低,不得参加科举,从事当时社会所谓的“贱业”,备受社会歧视。主要有浙江惰民、江苏丐户、陕西乐籍、北京乐户、广东疍户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贱民”。“贱籍”这一制度贯穿了整个封建朝代,直到清朝中期被雍正皇帝废除。
再引用一段百度百科的简介:关于疍民日常生活情景,清人屈大均在其所著的《广东新语》中曾有过一段生动的描述。说蛋家的妇女一边操舵一边煮鱼,整天背着孩子,还要帮助丈夫起网摇橹、削竹搓绳,顾不上哭闹着要吃奶的孩子。疍民们不穿鞋袜,光着脚踏波涉水,或者只穿木屐。男人不管寒冷的冬天或炎热的夏天,只有一件短袄和一条裤子,妇女三年才有机会换十条布裙。
新中国成立前,水上居民深受阶级压迫,他们不得与陆上居民通婚,甚至上岸不准穿鞋,同时还担负着沉重的课税。官府除了向他们征收渔捐船税之外,还要交纳名目繁多的种种附加税,滥征妄取,不一而足。新中国成立后,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蛋民,一跃而成为国家的主人。在国家和政府的引导帮助下,上海、福建、广东等地的蛋民陆续搬迁到岸上居住,其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生活习俗也逐渐与陆上人家融合、同化。如今,大陆的“疍户”们早已不见了踪影,演变为一个又一个小渔村,虽然不一定完全摆脱贫困,但相比他们的祖先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千百年来,他们能正式称之为“人”了,这是革命遗泽。不过在香港,我们还是能看到这些旧时的景象。
谈香港,离不开八个关键词:贫富分化、阶级固化。这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说过很多了,这里列出一些文章来大家有时间可以自行阅读,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香港:衰落城市和堕落青年
再谈香港问题:经济困境中的病急乱投医
三谈香港问题:港独势力中的“二洋鬼子”和皈依者狂热
向左走日本,向右走香港:房地产市场未来的一步地狱,一步深渊
本文里我就少谈些理论知识,主要说一些自己的感受吧。至少对我来说,香港还是很适合生活的。我感觉北京吧,生活感就比较弱,也是跟我住的地方有关。像我住在五环外,外面就是大宽马路高架桥,桥下面排好几辆公交车;后面一大串排队的人,周围都是卖煎饼果子、烤冷面这些的;每天都有施工的土方车轰轰而过,要么别开窗户,要开窗户桌子就得两天擦一遍,不然就是一层灰。香港的话,毕竟地方比较小,住的比较聚集,所以生活也比较方便。像我在香港住红磡,因为附近有一个著名的红磡火葬场,香港人比较迷信,所以房价相对来说便宜那么一丢丢。但是生活就特别方便,好吃的特别多。我最喜欢的是红磡冰室,一家特别憋屈的小店,但是口味做的不输香港那些米其林;有一家专门做茶点的店,门脸特别小,不仔细看根本找不到,但是里面别有洞天,游客们根本找不到,做的全是街坊生意,又便宜又正宗;还有一家米线,38港币,上面厚厚的一层全是肉;有一家意大利夫妇开的西餐店,韩国大叔开的烤肉店,都特别的正宗;有一家东南亚餐厅菠萝饭做的又好吃又好看,特别适合拍照发朋友圈;还有一家日本拉面、一家寿司店、一家大阪烧,都是我当时特别特别喜欢吃的。
所以说我就在想啊,可能北京跟香港的生活感差就差在这个地方了,我在北京租的房子四处望去,大概就是什么沙县小吃、黄焖鸡米饭、麻辣烫、烧烤这些……北京不是没有好吃的,主要是北京太大了,想吃点啥跑个大老远,自然比不上香港。我读书的时候在香港生活是这样的,早上九十点钟起床,收拾收拾下楼去美心、大班这些西点店买个蛋糕吃(就在我家正楼下就有,下个电梯就到都不用走),然后一边看YouTube热门视频一边吃,吃完了回一下导师的邮件,如果没有的话就随便看看新闻。大概十一点多出门,就去我上边说的那几家店吃,每天幸福指数爆棚。吃完了就坐两站地铁去学校,在图书馆看一下午书。大概五点钟左右与健身房跑跑步,学校健身房游泳馆人都挺少的随便用。六点钟去学校食堂随便吃点什么,七点钟开始上课。晚上回去了之后,如果有心情的话就多走两步路去海边吹吹海风,我家离海边也就五百米。平时香港各种国际演出、展览特别多,比如说苏富比拍卖行春秋都有展会,铁定都有毕加索、梵高、莫奈这些人的宝贝,都是免费看的。我还办了一张迪士尼的年卡,闲着没事了就去迪士尼看看烟花。这就是我在香港一年里美好的生活。
但是正如我前文所说,这个本质上是我父母给我的这样一个留学的物质基础。我自己的未来的生活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最后分享一个这次去香港的见闻吧:黄埔地铁站看到的,双手残疾没有十指的大叔,在捏面人卖。相比身体健全在地铁上大喇叭放歌的乞讨者,这样的人更值得尊敬。又想起前几天看过的因为网贷的姑娘,感觉无论怎样,还是要努力生活下去啊。
无论怎样,还是要努力生活下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