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字体“业余无线电”,关注业余无线电微信公众号,即可免费订阅和查看业余无线电微信平台所有精彩文章。(发送“精选”两个字,查看各期精选文章)
(本文原载于天涯社区) 直到现在,我依然拿着一个收音机,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电台之间换来换去,好象很忙似的,其实很失望。猛一回头,时光并没有流逝太多,只是三四年的光景,从收音机里传出来的声音已经改变太多,甚至面目全非了。声音依旧甜美,但不复当年味道。我想,依然还会有很多热心的听众在听节目,但我该为我曾经珍爱的收音机写悼词了。
埋了收音机的有两把土,一把叫广告,一把叫媚俗。
在开始我的牢骚和批判之前,先对江苏的听友表示一下羡慕,他们至今还可以收听一档叫做《文化星空》的节目,在每天晚上10点30分——也许他们这一习惯已经保持了很多年,而且还将继续保持。我羡慕他们的忠诚和热情。在三四年前江西的一个小山村里,我用一个旧收音机四处搜寻自己喜爱的电波,浙江、上海、江苏,,只要声音能够辨听的都会留意。有一个夜晚,我记得是闷热的夏天,我听到一个低沉而宁静的声音在读一篇散文——后来才知道那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听的时候已经是后半篇了,信号很不稳定,一阵一阵,忽高忽低的,我端着收音机,从厅堂到走廊,转着天线,寻找“最佳”方位,所幸还能完整地听完,那种感觉有惊喜、有感动,难以形容,到现在还留有余味。后来我就记住了那档叫做《文化星空》的节目,每个晚上都悉心守候,并对主持人陈静由衷敬爱(几乎奉为天人了)。因为这期节目我特意去新华书店买了《我与地坛》看,虽然也好看,但与听陈静读出来的感觉相去甚远,完全没了那种从天而降的空灵、透骨之感,后来在不同的时期又看了几遍,越发怀念陈静的声音了,到今天才明白,在广播里做这种纯文化纯艺术的节目,几乎是绝响了。
不久我离开了家乡,收音机仍是随身携带,但我必须重新去寻找自己爱听的节目。《文化星空》是收听不到了,城市里的干扰太严重,AM简直不堪入耳。当然也会有一些喜欢的节目,但似乎已没有最初的心动了。后来只是偶尔想起才去听,仿佛是为了打发一些空隙时间,而不是一件约定好的事。
我说这些,无疑是想证明我曾经是一个很好的听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听众——不然我下面的批判可能是无效的。如何才算一个优秀的听众?照我理解,他(她)必须有较好的素养,理性、敏锐、不随大流,能坚持自己的爱好和品位,这样的听众必定是少数的。我在16岁时开始听收音机,即便工作以后很忙,也从未真正间断过。但做一个认真的听众显然是很辛苦的,我听了那么多节目,留在记忆里的声音却不多了。
直到现在,我依然拿着一个收音机,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电台之间换来换去,好象很忙似的,其实很失望。猛一回头,时光并没有流逝太多,只是三四年的光景,从收音机里传出来的声音已经改变太多,甚至面目全非了。声音依旧甜美,但不复当年味道。我想,依然还会有很多热心的听众在听节目,但我该为我曾经珍爱的收音机写悼词了。
埋了收音机的有两把土,一把叫广告,一把叫媚俗。
广告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在此非议不是要旨。电台也不是清水衙门,拉广告换钱无可厚非。以前的广告我从未觉得难受,只当作节目间歇休息一下。比如半点报时和整点报时,听习惯了也接受了。但现在——不知是从哪天开始的,伴随着报时的广告越来越多,越来越长,一个完整的节目,听得正有味,突然就进入报时,一等好几分钟,那种嘎然而止的感觉极不爽。这还不算,有一天,我忽然听见收音机里传来“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45分,×××请您准确对时”的声音,我惊得说不出话来!然后有一天,我忽然又听见收音机里传来“现在是北京时间9点59分……”的声音,我彻底崩溃了!理所当然,后来又听到了15分的报时。我就纳闷,地摊上买来的电子表也不用这么频繁地对时吧?为了播广告,想到这份上,也算是创举了。我算了下,1个小时内,所有这些报时加上广告时间,竟能达到12至15分钟!一个小时的节目切成四段,我想再好的节目也要败坏了。
再看看播的都是些什么广告。在早期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电脑培训的广告,还有一些公益广告,有些广告做的还不错的,起码不失文雅。而今天,当你打开收音机来,除了移动和联通,以及一些房产、餐饮类的广告,铺天盖地的是“前列腺炎、包皮环切手术、无痛人流”之类的广告,汗颜啊!如果说听收音机讲究一个意境,此时还敢谈意境吗?我感觉每一个听众似乎都成了病人,都急待去医院,都需要医治。在一个广告中,一个男声兴奋地问“你做了吗——?”(某医院的包皮环切手术广告),
吐!
可悲,今天的某些电台已经变成了大街上的电线杆子。
更名正言顺的是各类专题节目,如增高系列、美容产品、肝炎新药等,一般15分钟到半个小时不等,这类互动节目是广播的优势,如今正呈现一种蔓延之势,一天之中有很多档,且经常占据了黄金时段,有时一连调几个台都是这类节目,十分令人扫兴。这是电台不断功利化的明证。,地方电台几乎全部沦陷了。
我隐隐感觉到,现在不是节目好不好,而是广告好不好的问题了,因为本末已经倒置。
再说说节目。我本来无意刻意指责哪个广播人的,他们台前幕后的付出理应得到尊重,或者他们还是十二分用心地在做节目。但眼前的情况是,他们呈现给我们的节目越来越媚俗、快餐化。交通、时事、信息类节目不谈,以我听的最多的音乐文化类节目来说,真正专注的、有创意的实在太少了。作为一个DJ或者一档节目,我觉得最重要的有几点:1、责任感。这是作为传媒所必须承担的,他应该具有引导审美、启发民智、净化风气的功效,这决不是空谈,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谈服务大众。2、个性与创意。个性不等于性格,它是在充分考虑到每个主持人自身的长处和风格,精心设计节目、推陈出新,避免节目的同质化,它的价值体现在一种真正的融入、认同,而不简单是播音和收听。
一味地迎合所谓“大众”的口胃,结果是只能对一些浅显的、当下的问题予以观注,如明星八卦、奇闻轶事,很多节目仅仅是作为一次性消费,甚至连消费的功效也没有达到。但一个电台至少要有几档拿得出手的节目吧?抛开收听覆盖面,我从“含金量”的角度对文艺音乐类(不能全面概括,通常是我们心目中的“正规节目”)作一个总结:
①有什么播什么。大街上放什么歌就放什么歌,最近什么热就谈什么,或者利用一些简单的听众参与形式,总之不需要做太多的幕后加工工作。
②算是“拿来主义”,指将现有资源进行一些收集整理,稍微改头换面一下,比如做些主题节目,歌手纪念啊,经典老歌回顾啊,或者找些小资类文章读读。
③纯艺术的,灌注了主持人较多心血,类似于“创作”了,对主持人自身的学养要求较高。这类节目也是比较冒险的,因为具备一定深度,阳春白雪,吸引的听众有限。
并不是说第一二类节目的主持人在敷衍,但确实更容易做些,因为迎合了大部分听众的口胃,所以还很热闹!但他们的听众也是不稳定的,来则来去则去。而第三类的听众是最忠诚的,他们会对节目和主持人牵肠挂肚,而主持人也一定可以在其中找到价值认同――作为一个主持人的成就和荣誉,他们的听众不只是拥护,而且是心的交流。这三类节目的高下自不必说了。现在的问题是,第三类节目实在太少,如果归责于听众太少显然是说不过去的,一方面是电台原创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被其它肤浅但更能娱乐大众的节目挤掉了——很多电台的改版证明了这点,一切以收听率为向导。
还需要指出的是,相当一部分DJ的素质实在让人难以恭维,这个素质不是指人格问题或播音水平——他们个个亲切友好,声音也是悦耳的——我说的是极为重要的文化与艺术修养,我常常听见一些DJ说出很别扭的话:病句、不恰当的用词、常识性错误,特别是在一些需要发表即兴评价和感想时——如刚放完歌曲、读完文章,经常“卡壳”,或者搁上几句很不到位的话,令人大跌眼镜。对于DJ的画龙点睛作用,可举一例:同样是做新歌上榜节目,某些主持人对每一首新歌都毫无例外地予以热烈赞扬,说这首歌如何如何优秀——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低能的表现,每天都有那么多新歌上市,其中90%以上都会是淘汰品,这一点还需要论证吗?作为DJ虽然不可能每首去批驳,但有可能每首都去夸奖吗?
一个好的DJ,必须要有敏锐的眼光和较为准确的判断能力,不然谈何引导?
繁复的广告和平庸的节目足以让人失望了,这种失望里包涵着我的痛心和鄙视。作为一个行当,他们在不断发展,设备和条件越来越好,但他们已然失去了最忠诚的听众,而且他们的价值更趋向于创造“价钱”(广告价目表)。如果要以社会的大环境为借口,我是很不赞同的,每个人都应当承当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不然责任就无法落实,广播作为握有话语权的媒介,它没有理由比别人堕落得更快!
同时感谢那些用心维护广播最后一点尊严的广播人,他们带给了听众真正的快乐和美好。最后引用《文化星空》节目片头的那段话: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和真淳,我们所敬畏和热爱的,莫过于此。以此勉励。
业余无线电微信号:ham_cn
添加朋友——搜号码:ham_cn
或查找微信公众号:业余无线电
合作、投稿请加小编微信:78329708,
或电话:18959213416 。
关注后回复以下数字,更多精彩内容
回复数字1:火腿入门
回复数字2:设备选择
回复数字3:实用工具
回复数字4:火腿电影院
回复数字5:无线电史话
回复数字6:对讲机专题
回复数字7:短波专题
回复数字8:天线专题
回复数字9:收音机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