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2007年6月浙报传媒旗下今日早报
特派记者 徐妙菊 贺一祺
昨天下午,我们坐巴士穿过海底隧道,来到地处九龙红■的香港理工大学。虽然学校早已放假,不过还是有不少学生进出校园。一棵大榕树下,几位学生正坐在椅子上有说有笑。
在以李嘉诚名字命名的行政大楼底楼,我们遇到了一名刚从对面图书馆走出来的女生,她叫Danel,是香港本地女大学生,刚查阅了一批资料,准备到老师那里转转,再回家。
Danel是该校护理专业的大二生。她告诉我们,这个专业是该校比较有优势的专业之一。“这几年,从内地来的同学越来越多了,对我们本地生来说,无疑增加了不少互相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竞争的压力,但这也更加促使我们本地生努力争先。我住在九龙,休息天会带上班里几个来自内地的同学,一起去附近的红■体育馆看看演出或者比赛,有时则会在学校的操场上一起锻炼身体、打打羽毛球。大家相处得非常愉快。”
“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我也提高了普通话水平。”Danel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很有礼貌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内地来的同学普遍学习用功,积极主动参加各种活动,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由于文化生活背景不尽相同,我们始终有些担心,两地学生能否融洽地相处。对此,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吕新荣则并不担心,他告诉记者:“内地学生都相当优秀、勤奋好学、学科基础扎实,与香港学生灵活多变,动手能力强的优势正好互相影响,得到互补。”是啊,两地学生都各有优点,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而这一点,从Danel对内地同学的赞扬上,我们都明显地感觉到了。
“香港回归后,特别是近几年,经济发展越来越好,我们大学生对就业形势也比较乐观。”谈起就业前景,Danel显得信心十足。对于香港未来发展的前景,Danel微笑着说,“回归十年来,我虽然一直在学校读书,还没踏入社会,但是从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我看到了许多方面的可喜变化,相信再过一个十年,我们会看到一个更加有魅力的香港。”
更多内容请登录“e早网”(www.jrzbw.com)点击草堂博客“祺妙的香港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