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及政策研究院主管黃元山昨日在公佈報告時指出,政府土地政策「香港2030+」預計未來30年香港需要新增土地4,800公頃,研究院認為這個預測嚴重低估香港土地需求,因為沒考慮應該增加人均居住面積,沒考慮到寫字樓、酒店及零售、會議及展覽、醫療機構、體育康樂用地及其他關鍵配套設施的現有短缺。
■團結香港基金建議開發的坡地(紅圈所示)。
指政府低估土地需求
他續說,按研究院推算,到2046年香港新增住宅用地應為8,320公頃,而非政府估算的5,870公頃;配套設施用地應為9,080公頃,而非政府估算的7,580公頃。
黃元山坦言,由於環境保護原因,62%的香港土地被劃分為郊野公園或綠化地,受法律或監管限制,成為「鎖定」或「半鎖定」土地,不能發展。僅從剩餘已發展土地中尋求足夠的土地供應十分困難,因此在維港以外水域大規模填海,是由根本解決市民居住擠迫的最有效方式。
選近公路非郊園公地
他解釋,香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曾同樣面臨市民住房擠迫的問題,當時港英政府大規模填海造地興建新市鎮,成功解決住房問題,如沙田、大埔、屯門、荃灣、上水、天水圍等。而新市鎮成立又帶來商業、工業的擴容,增加大量就業機會,形成良性循環。
黃元山續說,但填海畢竟是「遠水」,短中期亦需採取多管齊下的方式增加土地供應。研究院建議尋找一些非郊野公園、政府擁有完全業權毋須再收地、靠近主要公路的山地作優先發展。
他認為,這種山地毋須先經過冗長土地收回和賠償程序,沒有明顯法律限制發展,毋須先經過修改效野公園邊界的法定程序,亦毋須先通過城市規劃程序中的改劃程序,只要將土地直接批給房委會或房協,就可以直接規劃興建公屋,是能快速緩解住房需求的良策。
研究院搜尋全港合上述條件的坡地,在西貢十四鄉西沙路相鄰找到兩幅未劃分用途山地,兩地總面積64公頃,距離港鐵烏溪沙站8分鐘車程,按地積比兩倍至三倍中低密度發展,可提供逾30,000個公營房屋單位。
五處填海造地3500公頃
在填海方面,研究院認為有5個潛在的填海選址,共可提供逾3,500公頃土地,包括在長洲南建2,200公頃人工島,參考新加坡將貨櫃碼頭遷出市區的作法,將葵涌貨櫃碼頭遷至人工島,從而釋放940公頃貨櫃碼頭用地作住宅發展。
研究院建議的另外4個填海選址包括,在南丫島西填海500公頃用作低密度住宅發展,在屯門東南填海390公頃作新工業及住宅發展,在將軍澳西填海200公頃作新工業及住宅發展,及在蒲台島西填海200公頃,用作搬遷現有監獄等政府設施。
基金建議增加土地供應措施
發展政府擁有業權、毋須更改土地用途、毗鄰主要道路的山地
■優先發展西貢十四鄉相鄰西沙路的兩塊64公頃坡地,以中低密度發展可提供約30,000個公營房屋單位
在維港外重啟大型填海
■在長洲南建2,200公頃人工島作大型貨櫃碼頭,騰出葵涌貨櫃碼頭940公頃土地改作住宅發展
■在南丫島西側填海500公頃,作低密度住宅發展
■屯門東南填海390公頃,作新工業及住宅發展
■將軍澳西填海200公頃,作新工業及住宅發展
■蒲台島西填海200公頃,用作搬遷現有監獄等政府設施
資料來源:團結香港基金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殷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