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住院保险能取代危疾保险吗?
重大疾病保险不去香港买你可就吃亏啦!(附理赔步骤及详单)
为什么说“定期寿险+重疾险+医疗险”一定是80%家庭的最佳选择?
社保交满15年, 有两种情况领不到养老金
社保卡千万不要借于别人,香港的保险公司在理赔时如何调查您的病史记录?
香港保险公司会倒闭吗?合法吗?
花钱买了保险,没有得这样的病,钱不是白花了吗?
过去一年,香港走势最稳的资产价格是什么?中原城市指数告诉你,房价房价是房价,一路向北就是它!
即使特首的施政报告也没有拉一点点后腿,讲完之后三个星期,港岛的楼价就UP了6%。
放在股市,这就应该叫做利空出尽,“底部”放量啊。你们看哦,市政报告公布后的一个月,香港的新盘成交量1300个,金额超过195亿港币,数量虽然少了13%,但是总成交额增加了18%。
因为关于房屋政策的章节,明显看到现任政府没有再压制需求端,反复强调供给端,希望帮助广大市民置业。
为了帮助大家置业,特首去年推出了一个新措施——港人首置上车盘。
简单来说就是,从没买过楼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个人月收入不到3.4万或家庭月收入不到6.8万,就有资格申请首置盘。
让我吐槽下:家庭月收入4万以上的,已经是香港前32.8%的人群了。想到月收入6.8万,都得靠政府帮忙才能买得了房,这魔幻的现实也是令人惊呆了!
不要小看买首置盘,这可是百里挑一。根据美联地产的估计,第一批首置单位约1000个,现在香港大概有20万家庭符合条件(占香港家庭总数的8%),假设其中已经有一半的家庭有物业了,而剩下10万家庭又全部都来申请首置盘的话。那不就是100户争一户了!
2016年8月首批110个新盘预售的时候,你猜中海外将5428港元的面粉尺价卖到了多少给香港市民?
14471港元/尺。
所以未来的新屋肩负两个重任:一是弥补过去的供应量;二是赶上未来的价格。
让香港市民怎么买呢?那就加价不加量,多建小单位,达到短期内的“皆大欢喜”。数字上看,2018年至2022年落成的私人住宅平均面积为681平方尺,比前10年的833平方尺小了18%。
如果假设未来十年的落成面积跟前十年一样,那么2018年至2022年经调整后的私人住宅落成量每年只有16900个单位,达不到政府每年18000个单位的目标。(所以想要住的大,操作起来,比较困难)
要知道,香港人民的居住面积,真的已经被压缩到不能再压缩了,人均居住面积只有170平方尺。但是很遗憾的是,为了让更多的香港市民可以在高房价的环境下上车,开发商们也只能建越来越多的小单位。
这个情况夸张到什么程度呢?这几年,实用面积小于215平方尺的纳米楼落成量出现了明显放量,从2014年的64个单位,增加到2019年的1066个单位,增幅约17倍。
要在一个长4.08米,宽5.11米的房间里,设计出厨房、卫生间、睡房,我想说香港的开发商和设计公司也是真的,很拼。这屋子大概就比一台标准四门私家车大一点点。心酸啊。
香港的人均GDP是孟买的8倍,但我们的人口密度不相上下啊!如果跟经济差不多的地区如新加坡相比,香港的人口密度是新加坡的3倍!
看看人均居住面积,就知道深圳是从GDP、到房子,全面赶超香港啊。
除了私人楼宇,公屋、甲级写字楼、医院、酒店及零售、回收及制造业、会议及展览业的需求(只要跟用地相关的),都没有被准确估算啊。假设要改善香港市民的生活水平,团结香港基金估算香港还要再增加超过9000公顷的土地。
如果可以达到这个目标,香港市民的人口密度将和纽约市民看齐,虽然仍然比新加坡高两倍(我发誓,这不是新加坡旅游局的广告)!
但更加难搞的问题在于,香港有62%的土地,是不能开发的!
老实说,改法律不知道会多久。所以,能看到的end game就是造大这个饼,在维港外重启大型填海运动。
2000年至今,填海而来的地,成为大多数私人住宅的土地来源。
并且从1997年至2016年的政府拍卖住宅地就能分析出来,填海的地皮比其他方式而来的地皮,开发完成后,平均地盘面积大两成多,平均地积比率高出近六成。这样住宅也能得到更全面完善的规划。
荃湾、元朗、粉岭、上水、屯门、沙田、大浦、天水围、将军澳、东涌,都是这么来的。只是填海运动在2000年后,就几乎销声匿迹了。
留给政府还能卖的填海地,也是用一块,少一块。
反正跟澳门、新加坡相比,香港填海的面积占总面积,还是太少。
再拿邻居深圳出来说,人家过去十年里填海超过5000公顷,是香港整整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