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起以前一些严重困扰自己的一些行为,不禁庆幸自己知道了和它们沾边的一个心理名词——“强迫症”。
上高二的时候,我看了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之后,过起了充满无限焦虑的日子,我总是担心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我怕生活中一些看起来不太吉利的东西都是一种暗示,就像荷西遇难之前,发生在三毛身上的玄乎事情。
三毛及父母一行三人坐上了一架小型螺旋桨飞机,三毛在飞机上遇到位太太,给了三毛一张名片,那上面写着,她是某某人的未亡人。这是西班牙的习俗,守寡的妇女要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一句:某某的未亡人。三毛接过这张名片感觉有点刺眼,心里有股说不出来的不舒服。没想到,两天之后,三毛本人也成了名片写某未亡人的人。
重复做同一个噩梦,梦里的家人没有五官,有一个孤影的银灰色的洞,梦里总是在上车,上车要去什么令她害怕的地方,梦里是一个人,没有荷西。在拉芭玛岛时,也做同样的梦,在同时,又有其它的碎片的梦挤了进来。“有一次,梦告诉我:要送我两副棺材。我知道,要有大祸临头了。”
之后,我害怕看电子表时显示出4这个数字,刷饭卡时余额显示有数字4,我也会再买些别的多刷一些钱。我无法忍受生活中每一个不吉利的字眼或者言语,可以说是惶惶不可终日,极度焦虑沮丧。每天花很多时间与这些念头做斗争,完全失控。
那是在听到高考这两个字都在心头打感叹号的时期,当时的我猜想,自己可能是因为学习压力导致了心理上的“感冒”,但压根没有往强迫症这方面去想。
可能平时这个词我们听太多了。当看到有人特别爱整理,反复修改一篇看起来已经差不多的文档,戴耳机必须分清左右再戴......我们就会说是强迫症,但这里的“强迫症”其实只是一种强迫现象,对日常生活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真正的强迫症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困扰,大量的时间里,你会因为你的重复性行为感到异常焦虑,比如有一女子严重时一天洗了72次头发。
我当时那种情况算是强迫症吗?到底什么是强迫症呢?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最新版(DSM-V)给出了强迫症的诊断标准:
A. 具有强迫思维、强迫行为,或两者皆有。
强迫思维被定义为如下,
在该障碍的某些时间段内,感受到反复的、持续性的、侵入性的和不必要的想法、冲动或意向,大多数个体会引起的焦虑或痛苦。
个体试图忽略或压抑此类想法、冲动或意向,或用其他些想法或行为来中和它们。
强迫行为被定义为如下:
重复行为(例如,洗手、排序、核对)或精神活动(例如,祈祷、反复默诵字词)。个体感到重复行为或精神活动是作为应对强迫思维或根据必须严格执行的规则而被迫执行的。
重复行为或精神活动的目的是防止或减少焦虑或痛苦,或防止某些可怕的事件或情况; 然而,这些重复行为或精神活动与所设计的中和或预防的事件或情况缺乏现实的连接,或者明显是过度的。
B. 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是耗时的。(例如,每天消耗1小时以上) 或者写症状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C. 此强迫症状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滥用的毒品、药物) 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
D. 该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来更好地解释
我是在大学接触较多心理知识知道恍然大悟,原来,我那些失控的行为只是因为压力引起了“强迫现象”,而不是强迫症。我们平日里所说的“强迫症”,其实大多只是强迫现象,是正常的行为表现。
上大学之后,当我再次被一些闯入脑海里的念头困扰时,我知道了“顺其自然”这个词对“强迫现象”的控制是非常又好的。每当那些念头出现时,你告诉自己不要想,哪怕你强迫自己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转移注意力,依然是没多少用的。只有顺其自然,让时间去“检验”那些念头或许还能起点作用。
比如你害怕一个人去车站,总担心遇到坏人,觉得车站所有人都长得像坏人,所以你从来没有一个人出过门。那么你就勇敢的踏出这一步,尝试一次。(不过女孩子出门尽量还是结伴而行~)
看完这篇推文之后,特别想知道自己有没有强迫症,或是说自己强迫症的轻微程度的小伙伴们,敬请期待周四的推文~我们有最最权威的心理测试等着你哟~
美编:陈晓莉
文字:李 蕊
审核:李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