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會議上發表講話,,;,直接下達香港要建設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的新任務。從政策到實務,從落實一國兩制到建設大灣區,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新布局,經已確定成形,香港需知所領悟。
張曉明
對香港全面管治權,並要將全面管治權與特區的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起來,確保一國兩制方針不會變、不動搖,確保一國兩制實踐不變形、不走樣。
即將出台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與14年前的「9+2」泛珠三角合作不同,不再是鬆散而各自為政的城際合作,而是統一由發改委規劃的區域合作,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開創新模式。
張曉明選擇在首次「川港合作」會議上,在談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和港珠澳大橋建設等內地與港澳交流合作事項時所強調的一些指示精神」,,無論是時間和場合方面,都是經過精心考量;特別是有關4點指示,先由與會者透露,吸引公眾注意,再在港澳辦官網上全文刊列,讓大家得以全面掌握和遵循落實。
張曉明傳達的第1點指示,是始終堅持一國兩制方針,既要強調「一國」,也要尊重「兩制」,自治權有機結合。只要翻查字典,大家就可知道強調與尊重、維持和保障的主次輕重排序;經由整體表述,既完整而有硬有軟地劃出一國兩制的「紅線」,又助尋設「一國」與「兩制」的最大公約數。
第2點也是最受關注的一點,就是要互相尊重,換位思考,特別是要充分尊重特區政府的意見,盡量採用特區政府所提方案,並盡量由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宣布。這一點指示有兩個層次,首先,互相尊重是最基本的原則,換位思考才能突破目前「一國」與「兩制」間的纏磨,善盡一國兩制的特殊優勢。
其次,特首和特區政府在風光之餘,更要強化行政主導,提升管治能力,主動澄解目前部分人士對一國兩制的迷思訛誤,以及突顯在促建特區和內地互濟互利共融的能量,體現作為特區的基本角色和任務。坦白說,在今天的區域作新世代,若不懂得換位思考,一切仍以我為尊,強求香港優先,既「離地」更令一國兩制難以全面融合。群城經已並起,繼續「1對10」還是務實「9+2」?將是香港未來是退是進的重要關鍵。
,能有利於年輕人拓展發展空間,並能讓民眾實際感受得到的政策措施。這3句看似是老生常談,但卻是意味深長,首先, ,駛離泛政治化的歪路,重回著重民生經濟建設的正軌。其次,惠港政策不僅只求促進經濟發展,更要促進民生福祉;不僅對工商界有利,普羅市民和新世代也能受惠。
再其次,年輕人發展空間狹隘、社會向上流動機會匱乏,並由此形成不滿和失落,是當前香港的嚴峻社會問題;要解決就是從抓實務開始,既為年輕人提供新出路,更要讓大家有知有覺地確切感受。因此,類似自由行、CEPA等「派糖」讓利措施已不足夠,今後必須善盡換位思考的精神,善用香港社會容易認同和接受的方式,以求取得最佳效果。
第4點是按照市場機制、規則和國際標準,推進港澳與內地的合作項目,,嚴格依法辦事,把好事辦好。這是上述3點指示精神,以及一國兩制、特區與內地融合的新進程中,從理想到實踐的集中體現。
合作模式已定,香港的角色呢?畢竟,大灣區的任務是要推動國家經濟升級和落實新一輪開放戰略,香港既然被納入其中,就要有新分工、新任務。就此,、工程院院士的形式,指示要促進香港同內地加強科技合作,發揮各自的科技優勢,並且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新政策在創新科技方面拆牆鬆綁,協助香港突破科研領域裹足不前的死結,也有望扭轉「Hi-Tech揩嘢、Low-Tech撈嘢(高科技好產品,低科技爛產品)」的傳統觀點,為香港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不過,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從構思到相關的方向、政策、資源,香港都是被安排的,充分體現香港作為特區,在一國之下融入大局、配合大局的新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