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 点 啥 吧 』
文字写于 2017.01.08;推送编于 2017.05.30
一年多前,参加了一个新媒体比赛,题材范围甚广,于是兴致勃勃把之前去香港写的游记(或者说日记更恰当)翻出来做成推送,一番期待后 ?
什 么 都 没 有 发 生
当时难以释怀的情绪持续了好几天。觉得自己呢,文是有感而发的,图是精选处理的,排版是死抠细节的,竟然连个小奖都捞不到,非常郁闷。
后来,慢慢地(具体我也不知道自己经历了什么),又很自然而然地,于某一天恍然大悟,发现自己对于新媒体始终存在着一种误解。
两年多养下的强迫症,让我对自认为的视觉美的追求,大概到了一种近乎执拗的地步。无论是以前做海报,现在做推送,还是平时做PPT,在一些非常微小的细节上,我总是成功地把自己逼到抓狂,但又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比方说,黑色我不愿意用纯黑,一定要用接近黑色的黑灰显得高级有质感,白色我也不愿意用纯白,一定要调个透明度或者用浅白灰显得不扎眼(摊手)。
耽于细节的皮毛滋生了一种很危险的、沾沾自喜的、不自知的盲目狂妄,以前我不知天高地厚地觉得:我的就是最好看的,最好看的就是最好的。
而且最重要的是,舍本逐末,我忘记了内容才是王道。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要走出去,就绝对不能只把它作为一个online日记本,与自己的喜怒哀乐儿女情长团团转。
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突破重围,就不能囿于自己的小天地,而要放眼大世界,
▼
做有传播性的内容
做用户想看的内容
做对用户有用的内容
话就说到这了。不过,就算意识到这一点,我还是不会就此放弃和细节死磕的。手动微笑脸。
以下为去年参赛作品,正文部分未作改动。以此记录。
- /|/|/|/|/|/|/|/|分/割/线/|/|/|/|/|/|/|/ -
四季长青的植物不修边幅地肆意生长
早上从小渔村出发,坐了3小时巴士到深圳罗湖。
虽然将至寒冬腊月,天气却好到让人不自觉想眯起眼睛打盹儿。阳光温暖但不灼热,天蓝如洗,四季长青的植物不修边幅地肆意生长。这个总是被我们戏称为“渔村”的地方,也可爱了起来。
“情怀”和“安全感”,它至少应该提供其中之一
接着来到了提前在网上订好的青旅放置行李。
顺便说句题外话,其实青年旅舍和我想象中很不一样。以前以为,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暂时小憩于此,有穷游的学生,有资深的驴友,有漂泊异乡的小青年,有远道而来的歪果仁。无论年长年少,他们都有讲不完的故事。晚上聚在一起谈笑风生,分享各自不同而又丰富有趣的人生经历。因缘相聚,用善意和故事依偎取暖,第二天又各自踏上原来的旅程。
然而事实上,虽同住一个房间,我却直到退房也没见着几个人影。
一个房间,十个房客,大家只是各做各事,把这里当作一个睡觉的地方罢了,对于其他人,提不起丝毫兴趣过问,碰头时招呼也懒得打,更别说那种其乐融融的氛围了。有一些长住的姑娘,把自己的东西堆满了共用的桌子和柜子,好像住在自己家似的自在。
有人早上天没亮就窸窸窣窣地起床了,也有人深夜一两点才踏着走廊的微弱灯光爬进被窝。
最不能忍受的大概是没有私人空间吧。和陌生人近距离同住在一个屋檐下怎么说心里还是怪变扭的,睡觉也不太踏实,只想第二天匆匆扭头离开。在这种心情下,又怎么会有故事发生呢?
而说到私人空间,不免想起近年流行起的另一种青旅。仍然是几人共住一房的形式,但是每人有独立的“太空舱”,完全封闭,舱内空间睡一人绰绰有余。且麻雀虽小,五脏也俱全,插座、wifi、床头柜、夜灯、空调,该有的一样不缺。
之前也是在深圳,住过一晚这样的小旅馆,对我来说,住房体验要比那种“原汁原味”的青旅好。虽然大家也是互相不讲话,但是“情怀”和“安全感”,它至少能提供其中之一。
那次之后我才知道因为打工或是别的原因,有人会长期住在青旅里,当然房客中也不乏像我一样因为时间太晚而不得不在这座城市歇一夜,然后第二天就要启程赶往别处的人。
我想大多数人都是因为价格上的考量才选择了青旅,那既然只是一个匆匆歇脚之处,只需安全舒适就好,又何必强求于那种流于表面、止于形式的所谓情怀呢?
我在路上幸运地碰到了传说中的富豪雪糕车
第二天来到罗湖口岸,人不多,大约只花了二三十分钟就过关了。接着搭港铁一直到尖沙咀,中途换了两次线,约莫一小时车程。
下地铁后就直奔不远处的海港城。
没走几步,就在路上幸运地碰到了传说中的富豪雪糕车!这就是几乎在每一篇游记中都会提到的大名鼎鼎的“来香港必吃的雪糕”。老爷车的样子和颜色都很复古,似乎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港剧中开出来的一样,“港味”十足。
“情怀”这词,就像好看好闻的香水
我曾经很排斥打着“必去”、“必买”、“必做”幌子的打卡式旅游,这种说法让我觉得,似是把一个偌大的城市和它的风情打包浓缩成一条长长的清单,好像你做了这些事,去了这些地方,你就能心安理得地不虚此行了。
后来我慢慢觉得,这种 to-do list 其实也无可厚非。对于时间预算不充足的旅客,不如听从无数前人的推荐和建议,在有限的时间里去最好最快地感受一个城市,也好过在街边巷尾毫无目的地逛吃逛吃。
再想得多一些的话,以前我没由来的抵触和抗拒,也许只是因为它与文艺青年的“慢慢走,欣赏啊”的矫情口号背道而驰。不由感慨,“情怀”这词就像好看好闻的香水,有蛊惑人心的神奇魔力,但也要适可而止啊。
进到海港城里,发现实在太大啦,如果时间充裕,觉得甚至可以逛三天三夜不停歇。不过如果没有明确奔着某家店某个心仪之物而来的话,很容易在里面走着走着就晕头转向了。
跟风在平台上拍了几张照片。虽然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但是下午五点的海泛着深情的蓝,。
它是自然的,不故作姿态的
从海港城出来后,接着摸索着地图步行前往天星码头,搭上最近一班的天星小轮预备去中环。
天星小轮,这个名字实在太惹人喜欢了。静谧的夜晚,远离城市霓虹车马的海,漫天的星光都揉在了温柔起伏的浪里,小小的摆渡轮船慢慢地、慢慢地行驶着,船上的人儿趴在窗边,吹着海风,一言不语。是夜,恍惚间只希望它永远也不要靠岸。
这是这个名字所给予我的所有美好幻想。
而事实上,它也没有让我失望。它首先作为一种便捷惠民的交通工具存在,而并非单纯因旅游业而生,为旅游业而造。几十载光阴刻入骨子,沉淀下和这个城市相同的气质,它是自然的,不故作姿态的。我想,这是它最可爱的地方了。
世界虽大,却很温柔
搭巴士到太平山,据说这里是看香港夜景最好的地方,登上山顶,整个香港的恢弘和大气都尽收眼底。
太平山上有许多外国游客,大概也是因为这里是那种“来香港必须的地方”吧。身边有很多不同的肤色,耳边有很多不同的语言,唯一一样的是愉悦放松的神色。
在路上看到一对热恋的情侣,互相倚靠着坐在广场前的台阶上,身旁立着一罐啤酒,他们开心腻歪地说着我听不懂的语言,眼角眉梢止不住的甜。也看到一对头发银白却梳理得整整齐齐的爷爷奶奶,牵着皱皱的手,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虽然只身一人,独处异乡,此刻我也觉得,世界虽大,却很温柔。
洗漱,收拾,记账,写日记
返程时仍然坐天星小轮,天黑之后又是另一番风景。一湾海和摇摇晃晃的小轮似乎“中和”了大都市的繁华,让人不觉厌倦或腻烦。
回到尖沙咀后,在街上店里买了些药品,时候不早,就准备打道回府了。
又是一程漫长的地铁。
到深圳时已经是十一点了,又饿又累,回旅馆的路只有几百米,手机地图上两个指甲盖的距离,却觉得好像天都要塌下来似的。
街头空空荡荡,很少行人,路边便利店的老板在关门前忙着把第二天的货架补足。吃了点夜宵后,回到旅馆洗漱,收拾,记账,写日记。
就是要总结一下啦
总的来说,这次匆忙且短暂的旅行还是有很多遗憾,比如没有坐成心心念念的缆车,没来得及去维港看表演,没有去星光大道,还粗心地掉了八达通。去之前的功课满满打印了三张纸,还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不过也完成了很多想做的事情,比如吃到富豪雪糕,去了太平山顶,坐了天星小轮和双层巴士。还有自己一个人计划并且实现了这次旅行,做了各种功课,出行,住宿,订票,过关等等,一个人也可以hold住很多事情,并且没有想象中那么孤单,还挺自由自在的。
但,一个人在异乡遇到一点小挫折,不那么顺利的时候,简直秒秒钟就可以委屈到马上哭出来,特别希望有人能在我身边安慰我不要急,帮我收拾烂摊子。有个伴确实会安心许多,比如坐车不用怕睡过头,不用因为担心行李被拿走而不敢去洗手间。
不过不管发生了什么,最后还是得自己来,毕竟就算原地大哭也不能解决问题。所以这趟旅程还是挺锻炼人的。
去年的国庆去澳门溜达了一天。
比起澳门,觉得香港要更可爱一些。可能是因为去澳门的时候大多数时候都在坐着巴士在赌场和商场之间晕乎乎地绕来绕去吧,所见都是金碧辉煌的摩登建筑,看多了就有些乏味了。
我的牵绊,我的执念和我的期盼
第二天坐上了回家的动车。七个小时的车程。拖着疲惫的身子和行李下动车的一瞬间,冷冽的风扑面而来,不由得感慨:这才是1月份该有的温度和尊严啊。
不管怎么说,总算是回家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好像忽地就过去了,昨天小小的旅行也恍若隔世之远。此刻站在久违的故土上,我竟如重逢久别的恋人般,激动紧张,又亲切熟悉。
每次回家,小镇总是有新面貌,新开张的店铺,新设立的站牌,新铺造的马路,让许久不曾归家的游子一时间不禁咋舌,却又为她的发展之快而骄傲自豪。
走出动车站后总不由自主怔怔地站立许久,端详她夜幕里华灯初上的面庞。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地方呀,她每一栋拔地而起的高楼与每一个脏乱不堪的角落,每一声亲切淳朴的乡音与每一句喧闹刺耳的吆喝,她所有的好与不好,都是融入我骨里肉里的牵绊,是我的执念和期盼。
无论我身在何方,将去向何处,我始终是一只以她为原点,以思念为半径,上下飞舞的风筝。
她将永远以宽大的胸怀,包容我的喜怒哀乐,拂去我一路仆仆的风尘。别处风景再好,不及她好。有她在,我永远有枝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