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保持稳定恢复态势,新产业不断兴起、日益壮大。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尤其受到瞩目。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兴起,也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支撑。
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已建成各类充电桩194.7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92.3万个、私人充电桩102.4万个,换电站716座,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充电设施网络。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保障,充电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支撑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不断壮大。数据显示,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前9月完成销量215.7万辆,同比增长1.9倍,市场渗透率提升至11.6%。
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形势一片大好,虽然国家这些年一直大力鼓励发展充电桩,无论是国家电网自己建设,还是鼓励民营资本布局充电设备,但相对新能源汽车的放量速度,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是跟不上的。
尤其是在高速服务区,受限于场地,充电桩数量普遍很少,基本都是几个,接下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持续放量,新能源汽车出行越流行,充电排队问题将越发凸显。
可以说,现在新能源汽车的放量和新能源汽车的基础建设已经开始出现一些脱节了,如果不尽快跟上的话,必将会影响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接受情况,行业的发展也将受限。
1、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说到底是要解决新能源汽车的补能问题,从而化解新能源车主的“里程焦虑”和续航痛点。近年来,为支持和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相关配套政策接连出台,助推充电设施网络不断完善。应该看到,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未来将对我国的充电基础设施提出更大挑战。构建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充电设施网络,需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断在发展中寻求难题破解之道。
2、发力增量,多渠道提升用能供给。近年来,为有效解决续航里程难题,动力电池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快充技术也成为企业的竞逐方向。一些车企主动发力,在将快充技术应用至量产车型的同时,配套的快充站也在加快建设。此外,换电模式也是补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某汽车品牌为例,今年国庆期间,用户到高速换电站进行换电的平均时长为14.1分钟,补能效率高于充电模式。完善补能体系建设,不妨“多条腿走路”,多渠道供给,通过优化充换电站配置,有效提升充电效率。
3、优化存量,全方位提升管理水平。今年国庆期间,一些车主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1小时,排队4小时”的消息受到关注。这说明既要在规模上持续发力,也需提升运营管理能力、盘活存量,从而更好应对特定时间充电需求的爆发式增长。针对设备故障率高的情况,加大对现有充换电设施的定期检修频次,并通过增设移动服务专员协助解决应急补能问题;针对一些充换电设备利用率低的情况,不妨多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充电APP,提前告知和引导车主到空闲的充电桩充电,预先做好补能规划,提升出行体验。
充电速度受限于材料技术的问题,短时间要解决比较困难,但是续航公里数,通过提升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轻量化车身技术,增加电池的容量等综合解决,相对来说好解决很多,现在中高端车型表显都有六七百公里了。明年很可能1000公里续航的车子也会慢慢多起来,只要真实续航不要太虚,绝大多数人的长途出行就不用太担心了。
当然了,最容易解决的还是大力发展充电桩,不论是国企亲自来做,当时鼓励民营资本来建设。
最好的还是国企来解决好一点,毕竟目前来看充电站并不是一个很赚钱的生意模式,而且如果价格太高的话,也会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充电桩应该还是作为电力系统的一部分,保证基本的利润就可以了。
如果后面新能源汽车的无线充电能起来,那这个续航焦虑问题就彻底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