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效率的宏图伟略,效果却不尽人意?经济为什么电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节能目标?有人说这是因为居民电价太低,价格激励不够,可我并不认同。想想看,人们对话费的态度显然比用电抠门得多,可是如果三口之家一月交300元电费,都能买多少个话费套餐了。那么,究竟是哪儿出了问题?1搭便车效应如果交电费的和用电的不是同一个人,电表再智能也很难实现有效的信息传递和价格激励。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部分的出租屋是房东交电费,我住的多人学生宿舍不需要交电费,在公共场所(学校、单位)活动时也不需要自己交电费。 我们在不同的能源“便车”中穿行了几十年,大多数时候没法区分“你的电”和“我的电”,对公共服务的浪费现象难以追究,要改变这种长期养成的惰性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2回弹效应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电费降低往往会导致更高的消费量,比如错峰用电时在低电价用比以前更多的电;从心理学上,人们往往有一个心理账户和预算,即使真的靠错峰用电省了电费,一高兴又会把这个“意外之财”花掉,作为给自己的奖励。回弹效应在电动车政策中也很常见,比如电动车环保便宜,结果人们开的里程比以前更多,使减排效果不如预期。3价值错位我们究竟是要省电,省钱,还是提高用电效率?智能电表如何照顾每个利益相关者的算盘?国家希望减少单位GDP的耗能、保护环境、不以GDP为代价;供电局希望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又怕用户太省电而断了自己的财路;用户既希望省钱,也想提高生活质量。此外,就如同美国傲视全球的人均耗油量,在能源不平等的大环境下,真正需要节能的人,往往是钱多到根本不在意电费的人。那智能电表应该如何找到这些人的痛点,改变这些“用电大户”的行为?这也有待探索。 智能电表,安全感的给予还是剥夺?社会1数据安全电表的数字化将会引来新型“偷电”行为,其可怕之处不仅是经济损失,而是虚假的用电信息会误导电网在预测需求和维持电网稳定时决策失误。此外,由于供电局可以远程控制智能电表使家庭断电,而智能电表又有能力控制家电,一旦被黑客攻击,其后果可想而知。2个人隐私当传统的一月一抄表到智能化“精确到毫秒”的用电曲线,供电局将有能力知道你是否在家,在家里做什么。正如笔者现在正在研究的NILM技术,根据总用电曲线,在不单独测量每个电器的情况下,分解出用户在哪个时间段用了哪些电器。这样一来,用户的隐私又成了一个大问题。这也是许多社会团体反对智能电表的一大原因。但转念一想,隐私永远与信息化并行,对比手机的隐私信息,智能电表目前萌生的问题还算是小巫见大巫了。3谈“辐”色变还有一些外国的反对团体拿智能电表的射频大做文章,认为智能电表的射频强度高,有害人体健康。图:某公司推出了专用于电表的辐射防护罩 那事实是不是他们说的那样呢?其实典型智能电表由于使用无线传输,信号发射频率和手机,wifi类似,通常在902-928MHz,发射功率通常在1~2W左右,但由于功率波沿着球面扩散,所以单位面积的功率会衰减得很快,如果把距离变为原来的2倍,那么射频强度就会变成原来的1/4。通常智能电表安装在屋外,距离通常在5米以上,对住户的影响相当于一个1米远的路由器。图:不同电器的射频强度(功率/单位面积)比较,从左往右依次为,手机(耳旁),微波炉,电表3英尺远,电表10英尺远,wifi路由器3英尺远,收音机/电视。来源:California counci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这样的射频强度还没有发现对人体有危害,和通话时的手机相比更是小得多,所以无需过于担心。而民众的担忧也恰巧说明了科技的推广也需要教育普及,才能防止以讹传讹。小结虽然智能电表前路漫漫,但我们不应当否认,智能电表确实给传统的电网带来了变革。对于上述的问题,吐槽归吐槽,面对挑战,解决问题方是正道。正如当初法拉第的“婴儿”——交流电一样,智能电表和能源互联网领域也是嗷嗷待哺的新兴领域,期待着有志之士持之以恒的哺育和发展。 作者介绍:张惠婷,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能源在读硕士一枚,目前正学习研究智能电表NILM技术,希望能努力把能源互联网弄清楚并发展为一门完整学科,始终关注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和能源扶贫。欢迎来信交流侃大山zhuiting@student.ethz.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