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人”李嘉诚退休,最大的变化,似乎是人们不能在长和系的股东会上再向他提问。问这位 90 岁的商界长者,,也关于香港的年轻人该何去何从。
这些问题是会场内外的香港人更关心的。相比之下,没什么人谈论长和系公司会活不下去——多年来,它已经和香港的房地产、港口、零售、通讯、水、电都息息相关;也没人担心李嘉诚做买卖失当——自 1979 年人们把“超人”的称号送与他,近 40 年就没有改口过。可上述这些问题,却在过去几年压得人们喘不过气。
而除了问李嘉诚,还能问谁?
2016 年,因为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Moody's)将香港的长期债务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让人们对已不见起色的香港经济愈加担心,李嘉诚的看法至关重要。他在发布会上说,香港政府财政健全,储备丰富,“没什么不好,所以穆迪要仔细再检讨一下”。他同时反驳了香港会受内地所累的看法,说,、经济的依靠,如果没有中国的支持,“我相信恒生指数最少跌一半”。
就在上周五,3 月 16 日的长和集团业绩发布会上,李嘉诚宣布退任。有记者又问李嘉诚,你把中环中心卖了,是真的要撤资吗?李嘉诚说,撤资的说法是缺乏经济学常识。他继续看好香港,会继续投地。李嘉诚都这么说了,好歹是个安慰。
同样在周五记者会上,也有人问他对“女朋友要买楼才结婚”的看法,李嘉诚的看法是:“不能把买房看得太重要。如果女孩子说没有房就不结婚,那如果是我我就会说,不如趁年轻你再找一个吧。”
自 1950 年创业开始,这位祖籍潮州的香港人白手起家,创造了一代香港传奇。他从钟表学徒开始,趁着香港作为世界贸易转口港的机会成为香港塑胶花大王。在香港房地产起飞的数十年年间,李嘉诚进入地产、港口、零售、能源、通讯、医药等行业,组建起了庞大的商业帝国。起初在香港,同时很快进入中国内地,并遍布全球。
如李光耀的评论,李嘉诚没有创造出令人称道的产品品牌,更多是买和卖。但他靠精准的判断,一次次总能在最低的时候买进、并在几乎最高的时候卖出,在 1999 年成为亚洲首富,并多次蝉联。
香港作家陶杰在接受《好奇心日报》采访时说,李嘉诚在香港呼声最高是在 1980 年代到 1990 年代初。和已经老去的大亨不同,他既不是诸如何东那样的本地买办,、邵逸夫。李嘉诚是白手起家的典范,有了钱、又到世界各地收购资产,打着香港资本的旗号。当时香港电台热播电视剧《狮子山下》,“李嘉诚就是狮子山精神(的化身)”。陶杰说。
李嘉诚代表着香港最好的时候。受战争影响没那么大的香港在 1940 年代后期陆续建立起加工业,之后又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成为亚洲物流中心。到 1980 年代末,香港成为全球最繁忙的集装箱港口、港商是大陆接受外部投资的第一大资金来源。新崛起的香港中产阶级的崛起开始消费升级,带动了通信、商超、娱乐业,当然还有地产。李嘉诚赶上了这中间的每一步,从一开始跟随趋势到之后的领导趋势,李家公司市值一度占据整个港交所的 13%。
但随着 1990 年代中后期房价高涨的争议和贫富差距的加大,当人们再去谈论李嘉诚的生意时——拥有的私宅物业总量占到了全港的 1/7;和黄至今在香港葵涌港拥有 12 个泊位,处理港口近一半的集装箱;百佳超市占据了全港 70% 的零售超市份额——李嘉诚的象征意义和过去不同了。人们还因此创造出了一个关于“李氏力场”的段子——是李嘉诚让台风在临近香港时变弱的,因为他需要你照常为他打工。
现在的年轻人中还是有许多会以李嘉诚为偶像。但也有很多抱怨说,在他参与建造的香港,昔日辉煌不再,已经不可能有成为“下一个李嘉诚”的机会了。
但当一个时代结束,人们回头评价的时候,往往会暂时忘却“现在”、想起最好的时候。李嘉诚如此,香港也是如此。过去三天,香港媒体的头版谈论更多还是一个时代的落幕,李嘉诚作为香港精神的象征。
李嘉诚在商界的 68 年,也是一部香港商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