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开埠后,广东商人、外国商人纷纷到梧州经商。民国时期,梧州商行发展到鼎盛时有两千多家,商业资本占广西总额的百分之六十三以上,居广西各市之首,广西财经收入百分之三十来自梧州商业税收。一九三三年,全市人口九万人,从事商业的就有一万多人。梧州成为广西“士商萃集之地,百货出入之枢”,因而有“小香港”之称。与此同时,民国时期,梧州成为广西对外贸易的枢纽,有“梧州在广西经济上的地位,正无异于上海之于中国”之美誉。
穿过静谧的古巷,闲步于骑楼建筑群,萦绕耳畔是悠扬的粤曲清音,时光仿佛停留在百年前岭南一隅的繁华商埠。
有句老话“汽笛一响,黄金万两”。100年前,在“路无寸铁”的广西,航运在货物运输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凭借着三江汇总的地理优势,且被辟为通商口岸,梧州城内商贸交易频繁,商贾云集。
民国初期,海外客商和粤商在梧州城内扩展商贸市场,积极置业购店铺办商行,在城外购地建房。1924年的一场大火,全城70%的房屋被烧毁。梧州商埠局决定重建商埠道路,拆城墙,修马路,拓宽街道,参照广州街道式样建设骑楼建筑。,倡议临街建筑均应统一修建为商铺骑楼样式。
历经九年时间,1933年,大部分工程完工,建成的骑楼城总面积一平方公里,有约20条商埠街道。骑楼一般2至4层,底层前为走道,后为店,极具岭南特色。
1930年的梧州主街道两边骑楼林立。(资料图片)
西江与桂江相接的沿岸骑楼商业街长达十里,蜿蜒伸展,成为梧州商业最繁华的地方。西江至桂江口沿岸由东向西有竹椅街、五坊路、沙街,由桂江口折入从南向北沿岸是九坊路、四坊路、桂林路,纵向的商业大街又有大南路、小南路、北环路等。
在繁华街市中,最为抢眼的是店铺招牌、广告招贴,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有的广告的牌子为了夺人眼球,从两三层楼高的地方垂下。每天,商铺林立的繁华街道上满是人,摩肩接踵,有南来北往的商人,走街串巷的小贩,担着货物的挑夫,买物品的市民,还有卖农产品或者买货回乡的农民。卖货的吆喝声、货主与顾客的讨价还价声、店铺中的算盘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在这繁华的商圈里,平码行(经纪业)、银钱(金融)业、航运业、鸦片业交易量最大、影响最深,是梧州商业的四大支柱行业。
货物进出口的平码行聚集点是全市商业最旺盛的地方,分布在沙街(今南堤路)、九坊路、五坊路等。沙街平码行的货物以谷米为最大宗,有生油、糖、肤、豆类、桐油、木板、竹器等各种土产杂货,还有不少商铺经营生盐、洋纱、布匹、火水、汽油。骑楼商业街多按行业集中经营,海咸杂货多在南堤路,书店、华洋什货在大中路、大南路、竹安路,五坊路主要有布匹、洋货。九坊路是银号富商集中的地方,也有经营桂江上游土产的平码行。民国时期,广西银行也从南宁搬到了梧州,大大小小的官办、外地银行纷纷在此设立分支机构,而广西半数的银号均在此经营。在五坊路、小南路等街市,又有一些店铺出售一种像茶饼的烟土,那是来自云南的鸦片,本地又将这种烟土称为“云茶”。
在这些商业街市中,又穿插着许多大大小小的酒店、茶楼、旅馆,各式饮食摊档密布于小街横巷。由于外来人多,民国期间梧州的饮食业和旅宿业十分发达。茶楼、酒楼六十多家,历史最长的要数杏花楼,规模大的有粤西楼、洞天,有的餐馆还引进了西餐。桂江河面还开设有酒楼船“冠江楼”和专营筵席的“菜艇”。旅宿业则有新西旅店、南华酒店、大同酒店等驰名粤桂两地。
在这沿江的十里街市,有许多的路口、巷口通向江边,江边建有大大小小的码头,大南码头、大码头、牛屎码头、西门口码头等梧州市民耳熟能详的旧名字。码头下停泊了密密麻麻的船,有古老而陈旧的木帆船、乌篷艇、舢板,有立着高高的烟囱的蒸汽机拖轮,还有电船、大驳船和木排、竹排等。用桥板架起的是长长的水上花街,包括了水上酒楼、花舫等。
《广西经济地理》记载,当时梧州“商业之盛,为全桂之冠,盛时人口曾达十万以上,市内有商号二千余家。”
民国时期,梧州骑楼城内从事商业经营的“四大富豪”沉浮记也是市民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大家所说的“四大富豪”分别是梁颂唐、吕缉堂、黄泰初、陈辅臣。梁颂唐是其中的“首富”。梁颂唐是广东省鹤山县的贫民,清光绪年间来到梧州,先在商号做杂工,后走鸦片成为暴发户。梁颂唐和其他富商一样,将雄厚的资金投入到多个行业中,再在各地开设分号,构成庞大的商业网,控制市场,牟取暴利。在航运业方面,梁颂唐开有兴洋船行,轮船吨位大、航速快,在同行中占优势。在银钱业方面,他有梧州最大的银号——均隆银铺,后又开设福隆、慎隆、义生等银号,并在广州、佛山、香港设银号。此外,还涉足平码、杂货、烟丝、茜料、谷米、药材等行业,构成了庞大的商业网。鼎盛时,梧州谷米有一半在他的商店出售。梁还作为外商在梧州的代理人,代理香港汇丰银行的驳记业务代收海关税款;代邮电汇、收款项;代理英美烟草公司的香烟业务等。
一时传为佳话的还有吕缉堂。他在发迹后,将梧州知府衙门(民主路维新街)买下,拆卖给各商户。另在梧州买下的房屋不下四五十间,一度称霸梧州房地产市场。
由于各种原因,“四大富商”已于二十世纪40年代初期先后破产。
“在梧州,要做正当大生意,一定要加入平码行。”民国时期,这是梧州商人们的共识。
由于梧州处于西江、桂江两河的汇集点,交通方便,省内外土特产的集散频繁在梧州进行交易。由此,在清末产生了专营代客买卖、靠佣金收入的一种为上下河客商服务的经纪行业——平码行(后称经纪行)。
平码行主要是接受来货客方委托代为按照市场价格出售土产。为了表示居间人的诚实,买卖公平,双方满意,如使用天平秤银两一样无所偏差,因而称为平码行。平码行业经营的商品,以谷米为最大宗,还经营生油、麸、糖、豆类、青麻、桐油、土纸等。
制作杆秤的店铺。(资料图片)
到了民国时期,随着梧州港的发展,梧州逐步成为西江流域仅次于广州的重要商埠。作为梧州四大行业之一的平码行飞速发展。
回想起16岁那年到梧州加入平码行的情况,今年87岁的范子溪仍历历在目。
当年,得知梧州有平码行招工,范子溪立即跟着家人从广东佛山乘船到梧州,成为一名“梧漂”。当时,梧州汇集了各地商人,广东人、云南人、贵州人甚至日本人、英国人、美国人,都来到梧州寻找商机,成为“梧漂”一族。其中,尤以广东人最多。
“家人托了关系,我才能进入平码行工作,这在当时是很好的就业机会。”范子溪回忆说。在九坊路一家经营谷米为主、名为“裕信行”的平码行,范子溪做起了学徒。
缓慢地走在骑楼城古色古香的街道上,范子溪回忆过往仿如昨日。西江与桂江相接的沿岸一带街市是民国时期梧州商业最繁华之地。其中,沙街、九坊路、五坊路等因濒临西江,是平码经济最集中的地方。代理经营桂林、荔浦、贺县等桂江上游市县土产的行号多设在九坊路,代理经南宁、贵县、桂平等西江各埠土产的行号多设在沙街。从江边经沙街再进一层,东西走向的是五坊路。五坊路是工业品较为集中的地方,大宗交易有布匹、洋货,百货零售店铺大多集中在此。平码行销售方面的主要对象可归为三类,一是广东办庄,即水面行;二是洋庄,;三是市内海咸杂货店、粮食店。其中广东办庄和洋庄所购货物占这个行业营业额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梧州的裁缝店。(资料图片)
年轻时的范子溪是一名学徒,每天奔跑在繁华的九坊街,到其他平码行收往来款项、摘抄其他平码行同样货物的价位。学徒也叫“后生”,是平码行最低级的职员。一般,平码行有多个层级的职位。“出资人一般称呼为老板(也叫事头)。接下来的职位有经理,也叫司理,然后是买卖手。接下来是司账,就是现在的会计。‘管夹万’最形象了,就是现在的出纳,之后还有称手、管仓、私厨和学徒。”说起平码行,范子溪如数家珍。
平码行的学徒一般都是16岁至25岁左右,分工分为三种,负责与客人交际的叫文后生,负责上街收款的叫文武后生,负责接送客人的叫武后生。“我那时候还是小年轻,只能做文武后生。”范子溪洪亮的声音突然变小,带着笑意回忆起青葱岁月,“那时候,文后生都是斯文白净的‘靓仔’,打扮时髦得体,穿着唐装长衫、礼绒鞋,拿着礼帽。他们口才了得,收入颇高,是现在所说的‘高富帅’。当然,店里的灵魂人物是买卖手。”
“以前的平码行不是明码实价的,靠嘴巴来问,要问出别家平码行的底价需要技巧,还要记住每家不同商品的不同价位,有点像商业间谍。”范子溪一边回忆当文武后生的岁月,一边爽朗地笑起来。
说起行内人士,范子溪表示,行内无人不知陆老板。“西门口有家桂昌行,老板陆冠芝是我们当时仰慕的对象,他资金雄厚,作风稳健,从不参与投机,可以说是行内的标杆。”
陆冠芝曾经历清末、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日寇陷梧等时期,50多年一直从事平码经纪业,从后生(学徒)做到投资经营行号的老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委。他在生前曾口述平码行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翻查史料发现,在陆冠芝眼中,平码行的几度兴衰与整个商业兴衰高度重合。
清末,梧州交通发达,上下河货运日渐频繁,隆昌筏等17家平码行先后开设,梧州平码行行业开始成行。
1897年,梧州辟为通商口岸。商业贸易迅速发展,梧州成为滇、黔、桂、湘物资出入口的门户,广西首屈一指的商贸中心。梧州逐渐成为上下河各地土特产品和外来商品的集散地,货物吞吐量增大。陆冠芝说,这时,市场日趋繁荣,平码行处于平稳发展阶段。1925年左右,平码行由原来的17家发展到40多家。
1930年前后,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梧州商业进入低迷时期。这时,梧州银铺大量收回贷款。陆冠芝回忆,平码行因行号不断增加,来货逐渐不敷分配,“僧多粥少”,各行号相互间明争暗斗,不是打价格战,就是给买家透支款项,允许赊账拿货,不少商家到银铺借贷。当银铺贷款到期后收回停止续贷,不少平码行因巨亏而不得不相继歇业。能维持下来的仅有时泰、公和利、隆昌兴等几家,其余改组的改组,倒闭的倒闭,到1931年只剩下十五六家,整个行业进入衰退阶段。
1932至1935年,梧州商业又随着世界经济危机平息,开始回升。
陆冠芝介绍,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敌机滥炸下,梧州城区受到严重破坏,梧港、桂粤水陆交通中断,上下河物资运输完全处于停顿状态,平码行业受到重大打击,不少商家不得不把业务结束。留存下来的不过10多家,业务也处于半停顿状态。也有商家冒着敌机轰炸和敌舰封锁的危险,把土特产分批运出。
1945年9月,梧州光复,平码行商号纷纷回梧复业。铁路和公路未能及时修复通车,梧州便成为水运枢纽,上下河各地的土特产品和洋杂百货都汇集到梧州,通过平码行业居间进行代客买卖,从而促进了平码行业的急剧发展。初期,只有陆冠芝的桂昌以及谦益成、锦生源、公利等二三十家,到1948年底便发展到130多家,可称为平码行业的全盛时期。可是,好景不长,由于货币贬值,物价波动,再加上官僚资本的垄断、压榨,许多行号面临绝境,1949年,一天之内往往有五六家倒闭。临近梧州解放时,残存的平码行只有五六十家而已。整个行业又进入了衰退没落阶段。
梧州是岭南贸易名城和广西著名的口岸城市。三国时期,梧州已经与海外有贸易往来。清光绪年间,梧州开关通商,来往商船日多,商业日益发展。
民国时期,梧州外贸继续发展,成为广西对外贸易的枢纽。广西各地及云、贵、川等省商人多来梧州购买外国货,内地的土特产也多从此出口。1931年,梧州出口贸易总值占广西出口贸易总值的89.2%,商品出口到英国、日本、德国、美国、法国等国家。经梧州关进出口总值占广西南宁、龙州、梧州3关进出口总值的94.15%,梧州成为与沿海省份沟通之通道,被誉为“在广西经济上的地位,正无异于上海之于中国”。
1933年,梧州进出口总值1537.47万元(国币),占广西的98.84%,当时梧州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是香港、澳门、印度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梧州出口以谷米、竹木、桐油、柚子、药材、牲畜、矿产、柴炭等为大宗。梧州出口量最多的是谷米,每年出口谷米5000万公斤,木材、木柴次之,出口量为560万市担。梧州口岸进口的商品主要有鸦片、煤、煤油、水泥、棉纱、棉布、火柴等,主要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和印度等国。面粉、燕窝、咸鱼、橡皮鞋、汽车及五金类等进口洋货,经私商进口梧州口岸后转运广西内地和云南、贵州各地推销。
义和栈,位于桂北路东三巷3号。
由于贸易生意红红火火,1935年,官僚资本也插足其中。广西省政府在梧州设立广西出入口贸易处,这是广西首家官办外贸机构。贸易处总处设在梧州,地址在骑楼城沙街(今南堤路)。次年下半年,迁至大中路,和广西银行一起办公。在香港、广州、上海、南宁、柳州、八步、龙州和越南的海防等设立业务机构。
广西出入口贸易处做着的是“无本生意”,用广西银行的资本做生意。广西省出入口贸易处,是隶属于广西银行的一个营业机构。该处从事的进出口贸易所需款项由广西银行提供的官款,开设透支账户,不受结存梧州的资金限制,所得到的外汇,由广西银行香港分行结汇,转入梧州分行广西出入口贸易处户头。
广西出入口贸易处以统购统销形式垄断广西的桐油、茴油、桂油、和钨、锑、锡、锰等产品的出口经营权,仅桐油每年出口1万余吨。产品输往英、日、德、美、法等国,年销售总值约1000万元(港币)。该处取缔私商运营以及代理省内政府部门和工矿企业在港购买一些物资、机器、零部件、纸张等,代收广西卷烟督销税,还在百色地区、龙州商一带进行食盐买卖,在梧州三角嘴设有炼矿厂和炼油厂。1936年,广西银行通过广西出入口贸易处营业收益达桂币440万元。好景不长,1937年10月,,时局紧张,广西出入口贸易处总处由梧州迁往柳州,后又迁往龙州以及越南高平。
商品交易的频繁,也促进了检验检疫机构的产生。广西最早的商检机构在梧州产生。1931年2月,广州商品检验局梧州分处成立,负责检验广西进出口商品。开检商品主要有出口桐油、牲畜(牛、猪、羊等)和家禽及其产品(肠衣、鲜冻牛、羊猪肉等)。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梧州外贸受到影响,1940年跌至115万元。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至1949年,梧州的出口商号仍有100多家。
●民国23年(1934年)
1月 省政府在梧州设立水文站,观测梧州的水文情况。
6月 广西桐油厂于梧州成立,精炼从各地收购来的搁油。次年4月开工,12月该厂拨归广西出入口贸易处办理。
7月27日 筹备广西省立梧州区医药研究所,翌年1月l日成立并开始招生。该研究所实际为中医学校,内设药理研究部门,办学6年,招生314人,至民国30年8月奉令合并成立在南宁的省止医药研究所。
8月 《梧州日报》创刊,主办人任敏。
9月 官办广西制药厂成立于梧州,厂址在三角嘴。该厂曾制牛痘苗等当时省内先进的疫苗。
10月 西南民用航空公司开始派飞机飞航梧、邕、龙三埠,并在梧州设办事处,开办客货及邮运业务,初为每周两班,后改为三班。到1936年7月,该线延伸至河内。
12月 黄伟庭,黄佐庭、林仲文合股开办广西制碱电机织造厂,在制碱的基础上兼产毛巾,为西华毛巾厂的前身之一。
是年 进出口贸易总值为1518.61万元,其中进口贷值516.08万元:进出口关税收入为165.41万元。
●民国24年(1935年)
1月 胡适由粤赴梧,到广西大学讲学。
4月 梧州的平码行数猛增,上河来货不敷分配,竞争激烈,利润大减。
5月 广西植物研究所在梧州成立,设于广西大学之内,聘请国内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镜教授兼任所长。
7月 广西火柴厂成立,为今梧州火柴厂的前身。
12月1日 广西省出入口贸易处成立,以统销的形式垄断了桐油,茴油、钨,锑、锡、锰等广西特产和矿产的出口。该处还在三角嘴设有精炼厂、炼油厂,收购矿产和油产品加工后出口。
12月19日 15所大中小学校4000多名学生,教师隆重和环市游行,并发出通电和宣言,支援北平学生“一二·九”运动。
12月下旬 ,庞敦志任书记,属上海党组织领导。至此,。
是年 ,有消防车l辆,队员40人,。
梧州有染布业13家,染布数量达11.44万尺,为当时广西省之最。
进出口贸易总值为1528.73万元,其中进口货值638.18万元,进出口关税收入为138.16万元(国币)。
▍来源:梧州日报
▍文字:梧州日报记者 陈晓雯
▍摄影:梧州日报记者 麦朝枢(署名除外)
▍排版:郑玉华
▍版权声明: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
报料、投稿请联系电话:3810388
合作、领奖、咨询请联系电话:3865997
邮箱:109081630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