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香港选出2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名录,其中更有10项「国家级非遗」,这意味着香港的非遗保育进入新的里程碑。
然而,所有文化都要经受时间洗礼,香港是一个发展急促的城市,这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存续丶继承,都受到极大挑战。
“畅购香港” 会一连两天,为大家介绍这20项难能可贵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大家更了解香港的传统文化。
10項
項國家級非物质文化遗产
1
粤剧
粤剧是以粤语演唱和念白的戏曲,流行于粤方言区。(主要包括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地)粤剧通过唱,做,念,打的艺术手段,配合化妆,服饰,道具和锣鼓等演绎故事情节,表现形式糅合了文学、戏剧、曲艺、舞蹈及武打。它的唱腔、行当、化妆、身段及曲谱等,都蕴含丰富的艺术价值。
除单纯的表演艺术外,粤剧作为地方酬神、打醮等宗教活动的 “神功戏”,甚具社会文化价值。粤剧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并于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
凉茶
凉茶是流行於岭南地区的一种饮料,以特定的中草药烹煮而成。
在岭南地区地湿水温的气候环境中,凉茶成为大众祛湿降火,解燥消暑和防治感冒的一种独特饮食文化。凉茶在香港已有百馀年历史,从前的凉茶店铺更是大众消遣的地方。
现时凉茶仍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功能性饮品,承载了独特民间智慧及传统文化。凉茶於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3
长洲
太平清醮
活动已传承了百多年。据长洲岛民相传,清代晚期,长洲曾发生瘟疫,岛民死亡枕藉。为求消灾,惠潮籍居民延请高僧喃呒,在北帝庙前设坛拜忏,超渡水陆孤魂,更奉北帝神像绥靖游行街道,之後,瘟疫果然停止。
自此以後,岛民每年皆举办太平清醮,酬谢北帝神恩,保境平安。百多年来,长洲岛居民为禳灾祈福,保境安民,一年一度举办太平清醮,从未间断。节庆的丰富传统内涵,在居民持续多年的参与中,得以传承发展。长洲太平清醮於2011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4
大澳
端午龙舟游涌
每年端午节,大澳三个传统渔业行会,即扒艇行,鲜鱼行和合心堂,均举办传统「龙舟游涌」宗教活动。三个行会成员於农历五月初四早上划着龙舟,拖着神艇,到大澳四间庙宇「接神」,请出代表杨侯、天后、关帝、洪圣的小神像,接返各行会供奉祭祀,并於翌日端午节进行游神活动仪式。
活动过後,当天下午会把小神像送返各庙宇。这项独特的祭祀活动已传承了超过一百年。大澳端午龙舟游涌於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5
香港潮人
盂兰胜会
香港潮籍人士约一百二十多万,他们积极传承潮汕的人文风俗。每年一度的中元节,各地区旅港潮人均举办盂兰胜会,从农历七月初一起举行,直至七月底止历时一个月,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盂兰胜会是祭祀祖先及阴曹无祀孤鬼,活动包括烧街衣、潮剧神功戏、化大士王、派平安米、福物竞投等。香港潮人盂兰胜会於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6
大坑
舞火龙
活动有百多年历史。大坑本是一条客家村,据传於1880年大坑曾发生瘟疫,为消灾灭瘟,村民扎作一条龙,上面插满香枝,在中秋前後,即农历八月十四,十五,十六三个晚上,舞动着火龙绕村游行,沿途燃放爆竹,之後,瘟疫果然停止。
此後,村民每年都进行三天的舞火龙活动,以保大坑合境平安。大坑舞火龙於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7
西贡坑口
客家舞麒麟
活动传承了超过二百年。客家人视麒麟为瑞兽,可化解煞气带来好运,所以庆祝农历新年、婚嫁、祝寿、祠堂开光、新屋入夥、迎宾、太平清醮、神诞等喜庆场合都会舞麒麟。
舞麒麟随客家群体移入香港後,与本地传统音乐和武术结合,发展出极具本地特色的造型、步法和套式。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於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8
全真道堂
科仪音乐
道教科仪音乐为传统宗教仪式中采用的音乐,可分为「正一」及「全真」两个传统。道教全真道堂科仪音乐在香港已发展多年,而蓬瀛仙馆传承的道教音乐,可说是香港全真道堂科仪音乐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其科仪音乐在香港经过几十年传承,发展出具本地特色传统,如科仪演唱的经韵腔调受粤曲、粤剧、广东小曲及儒、释等宗教音乐的影响。
全真道堂科仪音乐於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9
黄大仙信俗
黄大仙信俗初起於浙江金华地区,明清之际传入岭南,本港的黄大仙信俗奠基於1915年至1921年啬色园正式成立,以管理黄大仙祠事务。经过百年传承,时至今日,黄大仙信仰发展出宗教与慈善结合的特色,在香港以至海外华人社区广为流传。
啬色园一直配合社会发展创办各类社会服务,体现「普济劝善,有求必应」精神。黄大仙信俗於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10
斲琴技艺
古琴艺术包括古琴制作技艺,古琴制作雅称「斲琴」,即把木削劈成琴器,当中需经「寻、斲、挖、镶、合、灰、磨、漆、弦」九个步骤。
本港斲琴技艺奠基於浙派琴家徐文镜,1950年代他将斲琴技艺传予「蔡福记」乐器厂少东蔡昌寿,徐氏斲琴一脉,从此植根於香港。自1990年代始,蔡昌寿开办斲琴研究班,将技艺公开传授本港琴人,使斲琴传统手工艺在本港得以传承。古琴艺术(斲琴技艺)於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明天待續
图片: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