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香港”这座城市的名字,是在我小学的一堂音乐课上。隐约记得当时我们捧着音乐书,看着老师站在台上跟着旋律唱起《七子之歌·香港》。歌声透着我无法体会的悲凉,穿过皮肤的毛孔,让人直起一阵鸡皮疙瘩。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很香的港,很悲的歌。彷如诉不尽的离愁憾恨,道不完的屈辱血泪。
那一年,第一次知道香港。眼中,她是一座悲情的城市。
到了初中,上了历史,才渐渐地明白中国地图右下角的这一个小点的故事。
她是HongKong。维多利亚港口永不停歇的渡轮,是她热情和繁华的象征,为这颗明亮的东方之珠作以点缀。
而1842年前,她还是“香港”。一切没什么波澜,居民们还在走街串巷拉拉家常,渔民依旧出海捕鱼,天气还是依然的晴朗。
1842年,一场硝烟,改变了她的历史轨道,摧毁了膝下子民的家园。一份条约,从此母亲在此端,儿女在彼端,从此只有山远水远地念着盼着。
直到1997年7月1日,不列颠的轮船终于离开了香港岛,从此再也没有回来。米字旗永远地降了下去,。至此,一百五十五年的屈辱史终于画上了休止符。
血和泪都拭干,流浪的灵魂都有了归宿。
再后来,她收起了曾经的伤痕,以最美丽的姿态,向全世界展示。眼下,她是一座妖娆的城市。
如今,快到了香港回归20年的日子。走失多年的孩子,回到母亲的怀中饮泣,是幸福的。撕裂的伤口渐渐地结痂愈合,但是那条浅浅的疤痕,在告诉每一个人,那些无法抹去的痛苦记忆,是对现在和未来敲响的警钟。
香港回归之初,时任香港主任姜恩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香港是一本深奥的书。
香港这本书,如一坛陈年老酒,一开口就苦味沁喉,而慢慢地品酿,竟是久久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