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香港行(20101212-16)
1)应香港理工大学邀请,下午飞香港参加为期三天的中美低碳城市研讨会。来过香港已经几次,但是正式参加学术活动这是第一次。可以推销一下自己的中国发展C模式思想,同时发现可以深入交往的人、书以及会议活动等信息。参加这样的学术活动,感觉是一件非常休闲的事情。
2)上午在香港理工大学参加低碳城市的研讨会,做了大会发言。回答问题以及会后在政策板块中对中美共性、差异、合作可能提出的看法都很成功,参加的人员大多数是土木工程领域的,大多数人虽然把可持续城市化作为主攻方向,但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了解和对中国情况的了解不是太多。
3)几次来香港都只是在维多利亚港两边的地方转,下午C陪着到香港太平山上转了一圈,对香港在可接受的旅行范围内可以看到海滩、山顶、农村加深了影响。虽然香港的紧凑城市可能人均建筑少了一些,生活的舒适性存在争论,但是功能混合与空间紧凑对于中国城市的紧凑发展应该是有重要启示的。
4)上午到另外一家五星酒店参加可持续城市化国际会议,听了香港发展署、中国住建部、新南威尔士大学、台湾大学等几个主旨报告。下午在低碳城市分会场上做了15分钟的发言。然后离开会场回到自己住的酒店,到尖沙嘴海港城的大书店去逛了一圈。这次来香港开会比以往有了更多的收获。
5)国际会议讲话的程序安排,一般的分会总是一个半小时左右时间,邀请4个演讲者,每人讲15分钟,然后是集体性的问答30分钟。感觉做英语学术报告要成功,除了专业方面的情况要熟悉,关键是不要讲得太快,要有稳定的结构、句型与用词,有些难的语言方面要借鉴他人的讲法进行改进。
6)通常大会主旨讲演者(keynote speaker)包括问答可以有30-45分钟的讲话时间,对于分会议的被邀请讲演者,包括问答一般是15-20分钟的讲话时间。如果是15-20分钟的讲话,重点是围绕一个问题讲出两个层次的观点。如果是30-45分钟的讲话,则可以详细地展开第三层次的观点与事例。
7)香港理工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在土木工程上排名世界第三,他们准备从学位、会议、研究中心、国际交往等各方面把可持续城市化做大。如果中美可持续城市化研讨会能够做大,可以与此保持紧密联系。这里的信息对同济是一个有促进性的信息,以后可以介绍这里的情况,加强与他们的交流。
8)中美低碳城市研究具有重要的中观意义,可以在两边共性与差异基础上,开展中国城市发展C模式的研究。从供给与需求的观点来看政策有新意,国外的政策需要是自下而上提出的,中国的政策需求是自上而下提出的;低碳城市可以按照政策行动者、政策实施与操作者、政策需求者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9)香港的垂直城市意义。香港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垂直发展城市,只用全城市四分之一的土地(全港1100平方公里),解决了700万人口高水平的生活。在城市中可以很快地到达山中、海边、农村。全城的公共交通出行率达到80%以上。这样的有可持续城市化意义的做法应该被内地城市吸收。
10)几次来香港都没有去过大学,这次去了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坐缆车上了香港本岛太平山顶,然后又到香港中文大学附近吃饭;原来以为香港没有好的书店,这次在尖沙嘴海港城三楼发现了一个中英文著作都很丰富的书店。与以前相比,有了比较具体与正面的香港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