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据资料显示,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额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经济总量接近纽约湾区;进出口贸易额是东京湾区的3倍以上;区域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是世界三大湾区总和约4.5倍;拥有16家世界500强企业和3万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历史机遇让香港有了新目标。今年5月,,强调促进香港同内地加强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即将出台,不仅为港澳地区的长期繁荣稳定提供宽阔的发展空间,更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世界级的城市群和世界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大支撑。
想跑赢智能时代,实现“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愿景,首先要关注“人才”。如今,互联网、全球化的发展渐渐弱化了香港原本的国际化优势,与此同时,内地各省市为吸引人才,纷纷推出史无前例的优惠政策,高端人才在香港尚缺乏足够广阔的创科空间……没有人才,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人才”问题上,香港应该怎么办?
在2017年9月发布《跑赢智能时代——香港科技创新创业白皮书》后,创科香港基金会(Hong Kong X Foundation)继续深化建设国际创科中心的课题,推出了《创科发展,人才先行》报告,从“人才”角度切入,尝试解决难题,提出建设性方案,希望能以此抛砖引玉,引发社会更多热心人士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精摘自《创科发展,人才先行》,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下载报告完整版。
报告要点
香港需要怎样的人才?
▨ 具备产业视角的尖端科学家(如诺贝尔奖获得之、各国工程院或科学院院士、国际科学技术相关学会主席、国际突破性专利主要发明人等)及一般研发人员(助力香港夯实知识技术供给端的既有优势);
▨ 懂科技、懂商业、懂市场的优秀创业家与创业团队,专业性强的知识转移服务从业者,以及具备科技专业背景、冒险精神的风险投资人(助力香港知识转移孵化能力的进一步加强);
▨ 了解内地及海外市场的商业人才,具备一定科技背景、具有前瞻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决策者(助力开发和激活知识技术产品的需求端市场)。
▨ 大量的基础通用型人才(如一般的信息技术领域的程序员、工程师等);
▨ 更多具备综合数据运用能力、且具备行业经验的人才(如行业大数据专家、行业人工智能科学家等);
▨ 更多具备综合技能,跨学科、跨领域的“全端型”、“复合型”人才;
▨ 具备世界领先技术手段的技术人才。
所需素质:好奇心、创造力、想象力、创新思考的精神、批判精神、冒险精神、企业家精神、坚忍不拔的精神、社会责任感、对产业的认知、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多元价值观与国际视野、持续学习能力、沟通能力……
香港现存人才问题?
▨ 创科行业“求才若渴”,但创科人才质与量难以与之匹配;
▨ 大量人才汇集于传统优势行业,创科行业职业发展空间小、薪资低,对优质人才吸引力低;
▨ 现有教育忽视实践能力、跨学科能力,人才素质跟不上业界需求;
▨ 科技初创团队能力不平衡:技术能力强但商业能力弱;
▨ 研发能力强但知识转化不足,大学研究人员创科贡献有待释放,技术转移专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 科研经费申请过于繁复,资助体制僵化,创科人才积极性受挫;
▨ 创科人才引进较为繁冗耗时,配套政策不够周全;
▨ 城市创科文化氛围不足,人才归属感弱……
如何营造“创科人才友好型”香港?
▨ 建设智能时代的国际创科人才枢纽;
▨ 处理好中短期发展与中长期发展、本港人才与外来人才的关系;
▨ 创科生态建设、人才载体搭建、教育理念与内容改革、城市文化塑造、人才吸引策略创新、人才服务与支持措施升级等缺一不可。
上下滑动查看
为什么选择香港?
香港很像纽约,是一个让年轻人兴奋的城市,并非每一个大城市都让人兴奋。
香港是一个中西交汇,更多元化的地方。
国际化一直是香港的优势所在,近乎天然的国际视野使得香港创业项目在诞生之初便面向潜在的国际市场。
又为什么离开香港?
香港本地提供不了我们在云计算方面的人才,想引进清华大学的毕业生时,又被质问为什么不用香港本地的工程师,工作签证很难搞⋯⋯香港本地的工程师满足不了我们的技术需求⋯⋯最终我们只能在香港留了人工智能算法方面的研究团队,在北京和深圳各成立了负责云和终端方面的研究团队。
一是香港相较深圳的科技公司发展空间和薪资待遇已经差很远了,二是由于香港融资规模比较小,期权激励远不如内地创科公司具有吸引力。
无论是因为有其他更好的工作机会离开或是其他,大部分离开香港的人都是伤心而走,可能会觉得我漂泊在此这么多年,却没有归宿感,其实离开的人对香港的感情是很淡泊的。这是城市的问题。
在硅谷,知识共享的氛围非常浓厚,大家都很愿意帮助创业者,创业者之间也是非常互帮互助的关系。在香港,大家之间的关系还是非常竞争性的,很难向别人求助。
我希望香港……
希望港府留住科技人才好的选手,培育好的土壤,并做好超级联系人的角色。
我们需要我们的第一个真正成功的初创企业,那样人们会被吸引过来...还是那句话,人们想过得有趣,想有成功感,想有所贡献。我们只需要一个成功案例。想吸引他们来做这件事,你只需要给他们个借口就够了。
政府对创科企业提供不少资金支持,但申请流程和审批程序太复杂,要半年到一年。出发点是希望能把公款使用得对,但如果错过了正确的时机会导致怎么用都用错。
- END -
以上被访者包含本港青年、内地及海外“港漂”,他们是科技公司创始人、或是现独角兽企业创始人,还包含香港的创业导师们。从他们的回答中不难看出,他们对当前的香港有爱,亦有遗憾期许,还有不少需求没被满足。从侧面看到香港与国际创科中心目标之间的距离。
人才是创科发展第一资源。香港发展创新科技、建设国际创科中心,人才须先行。那么香港所需人才的轮廓会是怎样?创科香港基金会从创科生态、智能产业人才的技能与功能需求以及科技变革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进行了描绘。
打造可持续的“知识绿洲”型创科生态
一个创科生态系统需要具备可进入的市场、资金、人力资本、导师顾问支持系统、制度政策建设、基础设施、教育培训、科技和资讯、文化支持等诸多要素,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天使/风险投资人、科研人员、研究机构、企业、政府、创业导师等各参与方缺一不可,通过他们之间的沟通协作,价值创造才成为可能。
▲ 创科生态系统
一个开放繁荣的创科生态系统既是由足量、足质、扮演不同角色的人才构成,同时,也将给予人才更高更广的平台施展才华,实现自我,创造价值。创科人才与创科生态相互依存、相互成就。香港有志发展国际创新科技中心,需结合自身独特优势,找准发力点与路径。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与麦肯锡公司(McKinsey&Company)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成长路径和形态类型进行的研究,一座城市成长为科技创新中心,根据其具有的不同特点与优势可以分为3种不同的发展路径。
▲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3种不同成长路径
香港自身特点与天然禀赋使得香港更适合走“知识绿洲”发展道路。
只有当知识技术的生产转化产品应用构成衔接咬合,互相推动(即:知识的生产与转化最终落实到产品商业化与产业发展,而产业发展又反哺知识技术生产、并为知识技术生产提出产业发展所需方向),“知识绿洲”型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生态才是健康和可持续的。
▲ 知识的“生产-应用”闭环
考察香港现状,虽然在知识技术生产端具备优势,但在知识技术转化率这一关键指标中的表现难令人满意。分析其原因,恰恰是香港创科生态现存问题的体现,因此,香港创科生态需要相应人才以加强其知识技术的转移与孵化能力、夯实其知识技术供给端优势,并进一步开发应用端对知识技术的需求。
▲ 构建知识绿洲型创科城市创科生态的三大齿轮
香港智能产业人才的技能与职能需求
(调查结果一览)
▲ 点击查看大图
根据香港创科领域人力资源专家及从业者反馈,选取了jobsDB, CTgoodjobs.hk, cpjobs.com, AngelList等四个香港地区创科企业最常使用的招聘网站进行数据源采集,共收集了153,210份在2018年1月仍然属于开放状态的岗位需求描述,在剔除脏数据与非香港本地就业机会后,共有79825份数据成为了本次调研的基础样本,此后根据多次机器及人工清洗得到了如上数据结果。
创科香港基金会报告组对香港智能领域五大目标行业进行全网数据研究,得出的数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现时香港在相关领域的高需求职位及高需求技能。综合上图各领域大数据研究可以发现,虽然每个智能细分领域对核心技术人员的需求各不相同,但整体亦表现出一些共同点:
▨ 对通用技术人员(如分析程序员、软件工程师、系统工程师等)有普遍需求,且需求量大;
▨ 而随着大数据与应用端行业的越来越广泛而深入的结合,对算法工程师、数据分析师等大数据人才的需求也较为普遍且强烈;
▨ 各细分领域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了对具备应用端行业经验、具备综合技术能力的科技类人才的需求趋势;
▨ 存在实用技术滞后现象。
从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科中心的目标来看,香港智能创科领域人才的近期诉求体现在:
▨ 大量的基础通用型人才;
▨ 更多具备综合数据运用能力、且具备行业经验的人才(如行业大数据专家、行业人工智能科学家等);
▨ 更多具备综合技能,跨学科、跨领域的“全端型”、“复合型”人才;
▨ 具备世界领先技术手段的技术人才。
科技大变革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
伴随科技迭代的加速,教育内容亦需相应调整,以帮助人才理解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科技,适应新产业发展需求。
Manpower Group的调查研究就显示,围绕自我转化能力,技能迁移(Skills Adjacency)、灵活力(Agility)、快速学习能力(Learn ability)均为科技变革时代的核心能力。基于广泛的调查问卷,Oxford Economics在其Global Talent 2021报告中指出,在技术变革大背景下,未来最需要的四项人才技能范畴包括:数字技术、灵活思考的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以及全球运营能力。
此外,创科香港基金会报告组在调研中也对创新科技不同参与者提出了人才素养问题,除上述已经提及的素质外,好奇心、创造力、想象力、科学探索精神、创新思考精神、批判精神、企业家精神、坚忍不拔、社会责任感、对产业的认知等也被认为是人才所需要的素质。
▲ 科技大变革时代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除描绘香港的人才轮廓,了解香港对创科人才的需求外,还需要了解创科人才对香港的真实感受和诉求。
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期间,创科香港基金会对来自不同行业领域与不同职位层级的创科人才进行了调研。根据问卷反馈,绘制出香港创科人才关注要素系列榜单。(榜单具体分析详见报告完整版)
▲ 点击查看大图
自2017年初,武汉打响城市争夺人才的第一枪开始,各城市纷纷加入争夺高端人才的竞争。今年以来,武汉、西安、南京等20多个城市接连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送房、送钱、送户口,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甚至许多地区对大学生实行零门槛落户。向来控制人口的北京与上海也出台了各自的人才政策。相比内地,如今的香港对高层次创科人才的绝对吸引优势已不比往日。
在创科香港基金会的调研中,创科企业均反映中级和初级的科技岗位人才招聘困难,尤其是缺少“足够受训的员工(Skilled worker)”,导致出现“有工无人做,有人无工做”的情况。据世界经济论坛《2017-18全球竞争力报告》的数据显示,香港在“科技人员和工程师供应充裕度”一项指标中,仅位居第二十三,落后于其他各项指标。
香港可提供的创科岗位与发展空间不足。跨国大型科技公司、在香港设立研发中心的科技公司及本港创新型科技企业的总量都相当有限。加之缺乏成功创科人才模范、就业培训不足,原本数量就小的科技类毕业生群体中,大部分选择转行到传统行业。
▲ 国内外领先IT企业在港设立研发中心概况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香港拥有世界顶尖科研力量与教育资源,然而在创科人才培育方面却未显示出其该有的优势。在调研中,企业普遍反应招聘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难招到“训练过的”、“全端(full stack)”工程师。
科技初创企业在起步初期过于集中技术研发,虽然技术能力强,但往往忽略了对市场的考察,在产品验证、商业合作、市场拓展等商业方面出现延滞,这一点在对香港创业者扫描时留下了深刻印象。
创科香港基金会采访调研了创业者、创业孵化平台、培训者等相关方,了解香港现有创业培训最需发力的若干方面,如下:
▨ 商业洽谈与沟通技巧:创业者如何面向不同人群交流,讲好产品故事;
▨ 商务拓展与资源对接:创业者如何有效对接上下游资源、资源对接渠道的获取方法等;
▨ 内地实践:创业者如何在内地(尤其是大湾区)发展,具体包括政策环境、法务、数字营销等本土化培训;
▨ 视野拓展:帮助香港创业者扩展视野,无论从商业模式角度、市场角度还是资源利用的角度。
根据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等发布的2017《全球创新指数》,香港的全球创新综合排名第16位,但创新效率指标仅排第73位(创新效率衡量的是创新投入,如制度、人力、资金等等),落后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
出于风险规避的考虑,政府设置复杂的流程与严格的审批,以确保科研经费使用的安全性与合理性,却易导致科研资助效率与成功率不高,并未达到政策出台原本意图。
香港给予非港本地员工的工作签证通常需要八周时间,尽管港府日前已正式公布推行“小千人计划”(创科优秀人才特快入境计划),大幅加速人才入境时间,但人才吸引政策与内地城市相比仍捉襟见肘。
创科人才向往更加多元、更具包容性、更加开放的城市环境,而香港在此方面仍需加强。此外,香港缺少行之有效的移民融入举措,不少创科人才即使拥有“市民身份”,却依然较难产生“市民感”与“归属感”。
,,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继粤港澳大湾区于2017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
面向新时代,港府已向社会发出强有力的信号,全力推动香港创科发展,经济转向以创新科技为内生动力的新模式已成社会共识。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行政长官2017年施政报告》中明确提出,从增加研发资源、汇聚科技人才、提供创投资金、科研基础建设、检视法律法规、开放政府数据、政府带头采购和基础教育八个方向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更强调要通过“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及深化与珠三角的合作,打造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令人鼓舞的是,,,强调促进香港同内地加强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林郑月娥女士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为了让香港在创科路上急起直追,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政府会循包括研发资源、汇聚人才、提供资金、科研基建、检视法例、开放数据、政府采购和科普教育的八大方面加强创科发展,并投入所需资源。
推动创新及科技发展刻不容缓,我将亲自领导一个高层次、跨部门的“创新及科技督导委员会”,审核及督导创新及科技八个方面的措施和智慧城市的项目。由改组“经济发展委员会”和“策略发展委员会”而成立的“行政长官创新及策略发展顾问团”,亦会为政府在创科发展出谋献策,确保维持香港的全球竞争力和加强与国家发展的衔接。
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建议就如何打造和推广粤港澳大湾区吸引力的整体名片,便利人才流动,实现三地优势资源叠加,打造全球人才高地等提出建议,从而更好促进香港和内地之间的人才融合和产业交流,让创新更有质量地落地。
沈南鹏先生
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
全国政协委员
过去的两年多我一直在关注如何推动香港更好地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扮演创新创业的角色。今后将继续围绕这个话题开展更多工作,促进科技人才更好地融合和流动。
科技创新离不开教育创新,粤港澳大湾区虽然高校林立,但受多重因素制约,在培养创新科技类人才、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能力上的优势并未能充分发挥,如果能够建立具有高附加值的人才吸引平台和发展载体,将使大湾区在日益白热化的国际人才争夺战中占得先机。
基于对香港所需人才的描绘、对香港人才现存问题的梳理和分析,报告从愿景、战略、路径三个方面,为香港创科人才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供相关方参考:
▨ 以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为前提;
▨ 解决香港创科生态及人才发展现存问题;
▨ 实现对未来香港所需人才的培育、转化、吸引;
▨ 并最终实现国际创科中心的愿景。
愿景:区别化定位,打造智能时代的国际创科人才枢纽
这里所说的枢纽是对人才流动配置、集聚、辐射等具有关键作用、重要影响的核心节点,较之“人才中心”或“人才高地”,枢纽更强调对人才的“汇聚”、“赋能”和“辐射”。“枢纽”的定位切合香港实际,既有对海内外创科人才的城市综合吸引力,又有连接内地与世界的地缘优势、中西文化汇通的社会优势,与珠三角合力的智能产业优势,这一切使得香港较之内地许多城市、甚至是大湾区其他城市,更具备人才连结和流通的天然禀赋。
香港不妨继续保持自己在人才聚集、超级联络人方面的城市定位传统,同时在智能时代,继续发挥其在教育、智能、专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在诸多城市力争“人才高地”之时,将自身愿景定位在国际高端创科人才“枢纽”,从而更好地发挥“汇聚”、“赋能”与“辐射”的作用。
此外,智能时代国际创科人才枢纽的定位亦是发挥“香港所长”,满足“祖国所需”。中国科技队伍面临人才结构升级的问题,世界级科技大师,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而香港的科研基础,高校的研发实力、国家两院院士和外籍院士等高端人才的密度以及科研工作国际化水平,都在中国处于领先行列。国际创科人才枢纽的建设,将有助于香港进一步发挥自身在高端人才培养与高端人才吸引方面之所长,从人才的角度服务于国家科技强国建设,体现香港的独特贡献。
原则:完善创科生态建设,制定创科人才规划,处理好近期与远期、港外人才引进与本地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
▨ 开放活跃的创科生态是创科人才发展的前提;
▨ 统筹规划创科人才战略,有的放矢制定人才政策;
▨ 丰富创科统计内容,为创科人才战略规划提供建议;
▨ 处理好近期发展需求与长期发展需求的关系;
▨ 以用好本港人才为主,以引进外来人才为辅。
建议
▲ 政策措施建议
支持本港重点创科机构发展,特别引进全球顶尖科研机构与企业,丰富创科人才职业选择
吸引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来港,与本地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进行研发项目及成果孵化,以全人才链的活跃促进人才的活跃。
以创科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拓展创科人才发展空间
目前,香港的金融服务已经进行了智能升级的探索,而作为传统优势的贸易服务、物流服务、专业服务、旅游服务等行业也面临必须跟进的压力。建议政府同时出台整体政策,推动鼓励传统优势行业以创科手段实现自身升级改造,这些政策可以包括税收优惠、创科人才补贴、服务行业应用研究经费抵税优惠等。
政府出台全新“全球创科先锋引进计划”,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主动向全球人才伸出橄榄枝,适时出台全新的“全球创科先锋引进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亟需的全球创科领域高层次人才来港/回港创业、就业、定居,并在工作与生活条件方面予其优待:
▨ 设立标准对创科人才进行分类认定,建立需求导向的人才引入机制;
▨ 对正处在快速发展期、发展势头良好、亟需创科人才引进的创科企业,根据其实际需要,每年给予一定数量的人才引进配额,用快速通道加快人才引进速度;
▨ 提供专业而全面的落地配套支持,鼓励创科人才扎根香港。
该计划是一项包含了入境计划与配套支持机制在内的人才新政,因此其适用者不局限于内地或海外创科人才,尚未回港且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港籍居民若符合申报条件也可申请认定并享受配套福利。
用好香港“超级联系人”优势,打造和推广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名片,放大全球人才吸引力
建议港深两地联手,通过大湾区高端论坛、大湾区联合博览会等手段,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吸引整体名片的打造和推广;并建议香港政府联合大湾区各地政府与相关机构,充分利用香港“超级联系人”优势,组团联合“走出去”招贤纳士;用好香港在全球成就的联络网点,设立海外大湾区人才引进联络站,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充分发挥不同平台与主体在人才引进中的力量,创新全球引才机制,更主动地吸引人才
招才引智应不仅是政府一方所为,社会各界力量都可以被有效动员、参与。一方面,政府可通过给予重点创科园区、实验室等创科平台相应的创科人才入境配额,以动员激发创科平台“出境揽才”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政府还可授权值得信赖的海外社会机构设立“海外人才联络站”,并通过“引才大使”等机制,调动海外社会机构与个人,挖掘、引进人才。
为统筹海外某地的创科人才引进等相关工作,香港政府可在其海外常驻机构中设立专门的创科官员职位,任命熟悉科技事务的专业人士担任,协调海外各类主体开展如创科城市名片宣传、创科人才引进、创科企业与团队引进、本港创科企业海外发展、地区间科技交流等工作,在人才规划及产业需求的指引下,有目标有策略地吸引海外人才。
未来人才画像
素养
智能领域的
核心学科知识
创新创造能力
探索教育方法,实现对人才自我转化能力的培养
除加强通识性课程、STEAM教育外,建议政府及相关机构继续开展研究,向美国硅谷及以色列等创新典范取经,寻找适合培养本港人才创新素质和自我转化能力的教育方法,把对人才自我转化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着重努力的方向,补充进现有的教育内容。
加大对创科教育与研究资助,进一步做强创科教育领先地位
尤其是对大学创科相关专业的投入,建议重点发展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和金融科技等优势领域:
▨ 扩大大学相关系所现有师资规模,引进领先科学家,提升相关专业的研究与教学质量,以进一步做强香港在创科领域研究与教学的领先地位;
▨ 检视现有科系与专业设置,进一步推广成立能够反映智能时代创科需要的本科或硕士专业(如人工智能、数据科学、机器学习、计算生物学等),以满足市场对新兴科技领域专业人员的需求;
▨ 改革中学课程,特别着重放大培养全端型创科人才的STEAM教育比例。
加强学生对产业界的了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议大学加强与产业界建立伙伴关系,在已有职业规划训练的基础上,通过实务知识讲座、就业教育、业界导师计划与实习计划,确保课程内容涵盖最新业界实务内容;还建议大学充分利用香港研发资源与内地/珠三角产业资源互补的优势,对接内地与国际产业资源(智能企业、产业园、产业基地等),开展务实的学生实习计划,突破固有模式,用开拓眼光引导学生更多元的职业发展规划。
首先,我经常跟大家说,MIT的机械系跟国内大学的机械系是很不一样的,可能相当于国内大学的十几个系。说到机械系,一般都会想到设计和制造,我们当然也有设计制造。此外还有力学、控制、精密仪器、机器人。我们还做环境工程、海洋工程、生物工程等。因此,我们系的特点是非常交叉,甚至还有教授做量子计算。所以也很难说哪个领域就是我们的重点。我想,这就是我们的特点,也是MIT的传统,我们有着动手动脑的优势,从研究到教学,大家都想把研究成果真正用到实际之中。
—— 陈刚 MIT机械工程系主任
积极探索并引领创新型中学及大学教育
建设以STEAM和创新导向的科技中学。教学理念上,将重点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精神、创新精神、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多元价值观与国际视野。好奇心、创造力是爱上科技的前提。课程设计上,将主要教授智能领域核心学科的基础,并组织和鼓励中学生参与科技竞赛。
以落马洲为试点区域,建设新型创科大学,探索人才和产业能力的同步提升,探索大学教育的创新模式。与传统大学相比,新型大学有如下特点:
▨ 研究与创业并重,将以论文为导向转变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实现从“教学相长”到“教研学创”的互动;
▨ 结合校企联合等国际教育趋势,让高效的科技转化和创业孵化成为这所大学的另一个特点。纳入科技创新类相关机构及广泛的社会力量,鼓励其通过捐赠、参与运营、促成科技成果转化等形式参与合作。
鼓励大学、产业与政府建立伙伴关系,打通产、学、研之间的信息壁垒:既要让学生及学校了解产业界现时情况,亦需要加深产业对大学研发与技术资源的了解。
探索由大学、政府与私营机构合作成立创新科技研究机构(如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中心、生物医药研究院等),体现官产学研创新全链条
建议聚焦香港具有优势的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和金融科技等四大范畴,可考虑优先以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领域为试点,如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中心,以人工智能、机械人和芯片/传感器核心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行业应用层面),以及集芯片、算法、系统和行业应用于一体的集成技术研究(技术分类层面)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又如成立香港生命医药研究院,以基因早期诊断和高端诊疗等为研究重点。
发展技术转移专业服务产业,助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其一,提升服务专业性:引进并开展专业技术转移经理人培训,提供国际认证与资格考试,整体提高技术转移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并配套成立技术经理人领域民间协会等社会机构,促进本港良好的职业科技经理人行业氛围,促成更多港内外专业人士的交流合作。
其二,完善服务体系:建议完善专业知识转移服务体系,推动包含科技评估、咨询、技术贸易、创业孵化、融资联系、知识产权法律全方面的专业服务产业的形成,并在科技评估和科技交易等领域发挥香港优势。
建议政府加大社会宣扬力度,强调创新和科技将会带给全社会整体经济效益和市民的福祉提升,以赢取市民支持,凝结社会各界合力。通过普通人创科成功的案例,让更多本地居民打开另一扇窗,让学生家长敢于鼓励子女选择科技专业,让更多青年人才乐于尝试创科创业。在创科香港基金会的观察中,这样的故事已经开始出现。
创科香港基金会(Hong Kong X Foundation)是红杉资本(中国)设立的公益基金会,是红杉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载体之一,由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先生担任主席。创科香港基金会兼具智库与倡导型公益机构属性,致力于推动香港创科生态发展,支持香港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并为香港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创科新生态建设贡献力量。基金会同时也是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Hong Kong X-Tech Startup Platform)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创科发展,人才先行》
更多研究报告请见
http://www.hkxfoundation.org/publish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