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智锋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长江学者,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
我站着向远道而来的各位老师表示欢迎。今天的会议筹备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记得去年这时候就开始酝酿了,当时周星老师和张燕老师就已经开始准备,最近他们频繁出现在各个学术论坛,实际上也都在为今天这个会做预热。
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为了这样一个重要时刻,北师大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以研讨会的形式表达一种致敬、关注、理解以及情怀。刚才分党委书记于丹教授已经代表主办方从我们的标题上做了一个非常好的解读。在我看来,关键还是面对今天的主题:香港电影怎么看?香港电影所面临的新的语境、探索和格局会是怎么样?要说到新,自然就离不开它的旧。也就是说,我们要看到过去二十年,甚至再推过去的一百年,香港电影在我们的记忆中是什么样的角色、作用,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呈现出了什么样的独特形象。
第一点,温故而知新,从过去的脉络中找寻今天,关注现实,去探寻未来。这个不仅对于香港电影本身,而且对于整个中国电影,甚至对于更广阔的亚洲电影与世界电影都具有非常重要而独特的意义。至少在三个层面,香港电影给我们留下的记忆和贡献应当是非常显性的,一个是在电影艺术本身。在过去若干年间,香港电影毫无疑问以它的独特类型探索(比如功夫片、武打片、警匪片、青春片、古装片等),不仅在中国电影史册上,而且在世界电影史册上都扮演着非常独特的角色,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在中国电影和世界电影的画廊上,香港电影留下的形象大家耳熟能详而且家喻户晓。从电影本身来看,对于这样的历史性遗产,我们今天的开掘也是冰山的一角。
从产业来看,特别是在新中国电影计划经济的传统现实状况下,香港电影毫无疑问已经有了独特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探索。这个市场化和产业化探索不同于大陆的计划经济状态,也不同于日韩,也不同于世界电影的产业和市场的状态,有它非常独特的地方。比如,有中国传统色彩的家族产业出现,但是它产生的效应是相当强大的,留下了一笔财产或遗产。我记得张燕老师就这方面做过多年的研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们还需要再去挖掘,在今天中国电影和香港电影推向世界产业的探讨中,我们该走什么样的路线。香港电影已经走过了产业化类型化的探索,给我们非常深的教义。
除艺术、市场产业以外,在文化上香港电影也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这个文化景观包括它的明星、价值观、审美格调和趣味,以及显现出来的气质和风范等。这里面有太多了,比如香港电影里面的影像、音乐、符号化的元素,以及它带出来的非常独特的家国情怀。它的审美选择和取好都是非常特别的一种文化气质,这种文化气质不同于大陆,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港味的,跟其他相比具有非常鲜明的文化特点。这是在香港电影文化旗帜气质和诉求上产生的影响和特点。
过去多少年,有多少人模仿香港电影的动作、明星的范以及行头,这不是文化影响是什么?而这种文化影响深层次的东西是什么?老实讲,今天我们探讨的还是冰山一角,今天我们探讨新是离不开旧的,我特别期待各位专家在这个场合可以对香港电影面向未来的探索中回望历史给我们带来的艺术产业和市场文化上的影响。这种影响温故而知新,我们通过对过去的旧的历史脉络的梳理和挖掘,再来去展示未来新的可能性。我想这可能是论坛特别重要的任务,我们需要来做这样的挖掘和探讨。
第二点,香港电影这个关键词。香港电影是中国电影的一部分,但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经常把它作为另类放在一边。同时在世界电影中,大家想到中国特色一定离不开香港电影,但往往将其作为一个作为特别的角色去阐释。在香港回归的这二十周年间,它的大时代环境发生了剧变,这个剧变给它带来的是怎样一种影响?实际上我们中国电影要适应或面对这种回归状态下的香港电影的景观和状态,同时香港电影自己也需要适应以及寻找回归状态下自身发展的理念和路径。这是相互的,不是单独的。
在回归的背景下看香港电影,它就不再是回归之前的状态。作为自由的资本主义经营模式要适应大中国理念,大中国也需要在回归的环境下面对和应对香港电影这样新的独特发展可能性。两者需要在政策、法律、艺术、市场、文化各个方面都相互适应、理解和寻找最恰当的定位。当然,不言而喻,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不需要讳言,过去二十年香港电影给我们产生的艺术影响、市场产业影响和文化影响的确整体上比以前弱了很多,这里面有世界因素,一定也有回归以后特定现实的环境因素。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在新的环境下香港电影和中国大陆电影相互适应和相互寻找最好的定位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作为学者需要认真地面对现实。这个现实里面的得与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我们需要探讨和挖掘在回归二十年间相互之间的适应过程中,香港电影作为主体的得与失,以及它的经验或自身的一些问题。
第三点,主题词。于丹老师刚才说的三个“新”——我们面临的新语境、新探索、新格局,其实中国大陆也是一样,我们面临的新语境是共同的。香港也有自己地区特定的语境,大的新语境我觉得就是新全球化,就是媒介融合,就是国家需求。这点香港电影与大陆电影是一致的,即今天香港电影和大陆电影一同面临着中国引领新全球化的特定新语境。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包括香港电影在内,中国电影毫无疑问需要适应新全球化的需要,这意味着中国要拿出自己的文化贡献、艺术贡献和产业贡献,要以中国电影艺术及产业的新的模式和新的类型,要以自己文化新的导向和新的理念去让世界解读中国,向世界解读世界。所以这样的语境下,世界需要中国的贡献,中国也需要世界的回响。在这样的语境下,香港电影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我觉得需要思考。
媒介融合,即如今电影在传统影院和互联网上的融通。这个语境是共通的,香港电影也不例外。在这种情况下,生产主体可能在改变,我们接下来有了新的生产方式,香港电影会怎么样发展?作为在历史上一直在引领创新的香港电影,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它的生产主体、传播主体和营销主体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需要在这样的语境下做新的探索。
同时,我们需要考虑国家需求。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在这样一个语境下,首先中国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的文化软实力,。,。第二是意识形态差异,中国整体的意识形态和西方存在巨大的反差,我们要怎么样调整和适应?第三是价值观的差异。这几个方面都给中国在国家形象和文化上的引领、世界对中国的理解接受上制造了巨大的障碍,因此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和走向强国的大国,我们有一个巨大的国家需求,需要通过文化的力量来让世界知晓和接受自己。电影作为一个最直观、最形象、最生动的载体,理应担当起这样一个重大的国家需求,通过电影的方式让世人读懂中国,让世人通过中国的读解获得一个独特的新认知。这一点,我觉得电影应当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这样的语境下,香港电影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特别值得期待。因为过去它在这个方面作出巨大的贡献,它让世界读懂中国,并通过中国的方式来理解世界,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未来香港电影是不是还扮演这样的角色,或者是否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令人期待。同时在新的探索中,无论是艺术、市场产业还是文化上,香港电影在历史上的贡献都摆在那。未来新语境下会做哪些新的探索和贡献,也令人期待。最后,新格局。香港电影的一举一动,包括其艺术探索、市场产业探索及文化引领,能不能在回归二十年以后再次凝聚力量、释放能量,来对未来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产生格局上的重要影响,这更是令人期待的。
总的说来,今天的论坛恰逢其时。在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之际,由北师大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的主任、我们艺术与传媒学院的老院长周星教授牵头,由执行主任张燕教授具体推动和实施,我相信今天的研讨会一定会借着这样非常好的主题,为电影研究、电影行业以及整体电影文化的推进做出贡献。